习练书法,在古代是必修课。很多诗人,既是朝官,更是诗人和书法家。现在的官员,会作诗懂书法艺术的,恐怕不多了,所以会有“丑书”和“老干部体”诗词大行其道。
现当代硬笔流行以来,书法艺术逐渐式微。随之电脑手机兴起,人人拥有键盘,打字员这个职业就消失了,很多人开始提笔忘字,书法已演变成为单纯的小众的艺术。
习练书法,人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不得要领,更不肯坚持。你去做个小调查,会发现他们大多只写到“暮春之初”,能写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都算勤奋的了。和读书一样,很多人买了书,只读到第三页。别问我咋知道的,问就是我也是其中一员。
我小时候被母亲提溜着练习书法,毛笔一支也没写秃过,至今不会写竖。永和九年我写了无数遍,但从没写到过惠风和畅。至于“有感于斯文”,简直是无从谈起嘛。陆陆续续买了《洛神赋》《诗经》《论语》《心经》字帖,至今只摹写了三五页。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人虽未见其真迹,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临摹效仿。没写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人,简直不足以谈书法。
写书法逸事,李晓愚的《书法的故事》既生动有趣,又有独到见地。读这本书,可以使你愿意立马拿起笔来,或工工整整,或汪洋恣肆,写上几幅。
李晓愚写的兰亭故事,既主题鲜明,也旁征博引,字里行间,满是翰墨香。
他先以草书楷书作铺垫。说陆机给友人写信,随兴而至,用的是草书,估计友人读来毫无障碍,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是天书,无可辨认。
钟繇给皇上写信,哪敢怠慢,恭恭敬敬,一笔一画,是楷书,相当于今天的印刷体,真是费时费力。
“对于魏晋文人来说,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而不是一项实用的技能。”那么有没有一种既有速度又便于识读的字体呢?有啊,就是行书。而且最有名气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太喜欢这幅作品,用它陪葬进了昭陵。不过他生前命人临摹了副本。副本得以传世。
流传下来的有虞本、褚本、冯本、定武本等。虞本是董其昌题跋改称虞世南摹本。褚本最有意思。旧传为褚遂良所摹,后考证为北宋米芾以前的临摹本。冯本又称神龙本,最接近原作,定武本是刻本,是太宗命欧阳询临摹,刻石于学士院,后被宋人发现。
何延之在《兰亭记》中称《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一直为书法界津津乐道的,是其中二十九个“之”字,各各不同。于是,后世书家都尊为金科玉律,一幅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字,一定要写得不同,尤其是在行草中。

既看不到真迹,一定会有怀疑的声音。有人说王羲之堂弟王兴之的墓志和《兰亭序》是同时期作品,却风格迥异,前者严谨端正,后者风流跌宕。对于东晋人来说,后者的风格是不是过于先进了,会不会是后人伪造?对此,反驳的依据在于,《兰亭序》是私人聚会兴之所至而写,绝不同于庄重的墓志。
至于从晋到唐,中间隔了大约三四百年,太宗李世民如何得到王羲之真迹,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有所记载,方为更多后世人所知。
相传《兰亭序》被王氏家族传承到第七代子孙王法极手中,王法极落发为僧,法号智永,得益于家学传承,也是著名书家。他将《兰亭序》带到永欣寺,后传给弟子辩才。辩才和尚将之视若生命,亦秘不示人。
痴迷书法的人,常在佳作前流连忘返,或者见了纸笔就技痒。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书法,搜遍世间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唯独不见《兰亭序》。听闻兰亭真迹在辩才手中,唐太宗曾多次派人向辩才索要,辩才却推说不知下落,不肯交出。
辩才所在的绍兴云门寺,有一天来了一位仪表堂堂行止潇洒的书生。他说自己是梁元帝萧绎曾孙,与杨广的萧皇后是一家,而辩才俗家时先祖叫袁昂,也是梁朝的高官,于是大感亲切,相谈之下,引为知己。
晚上,辩才请萧生留宿寺院,待如故交。萧生也流连忘返,连住多日。每日两人泼墨挥毫,相互切磋,好不惬意。
一夜,萧生拿出几件书法卷轴,说是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请大师鉴赏。辩才看过后,认为是真迹,但表情淡定。
萧生借机吹嘘,说自己所有“二王”真迹为珍宝,即使皇上要也不给。
辩才忍不住摇头,认为真则真矣,但并非至宝。
萧生不屑,引着辩才一路提到《兰亭序》。辩才果真拿出真本给萧生看。既拿出了真迹,也不便收回,二人便将两人所有真迹摆在案头,日常临摹欣赏。
一日,辨才和尚因事离寺,萧生把自己的“二王”楷书帖和《兰亭序》真迹一并带走。
辩才刚发现《兰亭序》不见了,就听寺外官差报说监察御史大人求见。这位御史大人不是别人,正是萧生。
萧生进入后躬身施礼,请大师勿怪。辩才才知道自己这是上了当了。
原来,房玄龄见唐太宗对《兰亭序》求而不得,便举荐了监察御史萧翼办理此事。萧翼向唐太宗借了王氏父子几张真迹,假装成书生,骗取辩才信任,得到了《兰亭序》真迹。可怜辩才和尚,就这样因失去被托付的珍宝抱恨而终。
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画中萧翼和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辩才张口结舌,失魂落魄,刻画细致传神。可怜辩才和尚,就这样因失去被托付的珍宝抱恨而终。我每想及此,都感到痛心。
几年前曾带过几个小朋友学书,我让他们背诵《兰亭集序》全文,也讲过这个故事。技多不压身,从小培养起对书法和文学的兴趣,如果有天赋,即可深入学习。如果不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行进,仍然可以因此多出很多意趣品味。
况且现在的试卷仍然用笔答。考研那年试卷上需要写蒋梦麟,但那个麟字,我无论如何想不起怎么写,最终遗憾地丢掉了二分。 至于今天,提笔忘字的时候就更多了。据说练习写字能预防老年痴呆,加之读《书法的故事》,赶紧把陈颖志老师送我的毛笔洗出来了。
我的学生考研,有考北师大书法史的,有考曲阜师大书法史的,他们占尽了按艺术类录取英语分数低的便利,又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令人羡慕。
虽然人们总遗憾被现代科技剥夺了太多技艺习得的机会,有些古老的技艺渐趋失传,但情怀一定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拥有的。这也是我在读《魏晋:率意时代的潇洒书法》一章时所深刻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