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有多高明?远征1.5万公里打下一个战备省,中国获益至今

猫眼观史 2023-07-25 13:15:49

在汉朝时期,广为流传着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宣言: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并不是一句虚言,虽然西汉帝国已经逐渐衰弱,但源自汉武帝的强大民族自信,却未曾减少。

这句话被一位大臣写在了递给皇帝的奏书上,然后调集车师国等西域附庸国的军队,汇聚4万大军,攻向了再次成为汉朝大敌的匈奴,并取得了辉煌战果。

这一仗被誉为立千年之功,奏章中的这句话也随之流传天下。而说出这话并打赢这一仗的,正是时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的陈汤,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军区副司令。

不过这句话或许用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更为合适,当时西域小国遍地,并不归属汉朝,不过因为一次被忤逆,汉武帝发起了一场跨越万里的远程,那才是当之无愧的“虽远必征”。

当时汉匈之间战争频繁,为了获取战略优势,汉武帝决心补齐大汉军队最后一块短板:战马品种。他从在外辗转十余年才回国的张骞口中得知,在遥远的西域,有一个大宛国,盛产宝马,高大健壮,其汗如血,可日行千里。

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马种作为击败匈奴的利器,汉武帝派出自己心腹,携带了大量黄金,还包括一只为了表达诚意特别打造的金马,前往大宛国,进行这一笔交易。大宛虽然国号有一个“大”字,但比起汉朝来肯定远远不如,再加上这是一笔互利互惠的贸易,汉武帝做决定时,肯定没想过会遭到拒绝。

但实际上在使者万里迢迢抵达大宛,表明来意后,其国王不仅以汗血马是大宛国宝为由,拒绝这笔交易,更派人处死了使节。其根本原因很简单,他们对于距离更近的匈奴更加恐惧,仍为万里之遥的汉朝,无法威胁到自己的安全。

很遗憾他们错了,当消息传回汉武帝案头时,他虽然没有说出虽远必诛这句话,却下达了进攻命令。这场前所未有的远征遭到了许多大臣反对,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确实,汉朝虽然在西域已经接触过许多小国,但因为路途遥远,统治代价大,还是以利诱和威慑为主,并没有占领。而对于更远的大宛国,大家并不怀疑可以打赢,但那又如何呢?为了几匹马耗费海量人力物力,值得吗?

但汉武帝依然力排众议,任命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为统兵大将,一路西征,不破大宛,不算功成。汉武帝心里很清楚,这不是几匹马的问题,而是整个西域在大宛的影响下,已经对汉朝越来越不尊敬,不打这一仗,西域必将彻底倒向匈奴。

李广利率军出征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一万多公里的沿途补给,特别是在西域,需要各小国全力配合,否则就有缺粮的风险。

果然,第一次远征中,李广利的三万多大军抵达大宛门户郁成时,由于士兵减员、粮草不足等原因,最终失利,能顺利退回玉门关的,只剩下三千多人,可谓损伤惨重。

这次失败让朝内对远征大宛的决定又有了反对声音,但汉武帝毫不动摇,将李广利大军补充到六万骑兵,并配置了过万头骆驼来运输补给,让他修整之后,再次出征。

这一次李广利没有再让汉武帝失望,有了充足准备的他,沿途灭了拒绝配合的轮台国,攻破郁成,将整个大宛攻了下来。

大宛一败,整个西域噤若寒蝉,从此对汉朝马首是瞻,不敢再有不服行为。也正是在这场战争的基础上,汉朝才得以建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广大地域纳入汉朝疆土,不仅彻底保证了张骞千辛万苦探索出的“丝绸商路”的安全畅通,还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们还受益匪浅。

西域都护府对应现在,就是新疆,它外围的广袤山脉地形,是我国边疆的一道天然防线,同时又留出了我国对中亚、东欧的联通道路,是我国在海上被封锁时,一条更为安全的“战略通道”。

另外,新疆资源丰富,特别是油气、煤炭等能源储量,占到了全国的1/5,再加上从国外进口能源的管道基本是经新疆输入,对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非凡。

这些年,在美国逐渐加大对我国海上封锁的形势下,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另一方面,立足新疆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又让新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战略支撑。

只能说汉武帝不愧是千古一帝,如果不是他以极大的远见,坚持打了远征大宛这一仗,可能现在的我们就不会有新疆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地。

2 阅读:1299

评论列表

石头

石头

2
2023-08-16 01:04

乾隆打的撒

蓝天

蓝天

1
2023-07-30 20:04

新疆,你确定距离1.5万公里?

渣渣 回复 08-10 16:48
应该是3千多公里

国泰民安158

国泰民安158

2023-08-14 09:39

秦皇汉武,大帝级别的伟人

晓风残月

晓风残月

2023-08-24 21:43

台湾也是。琉求更是!

猫眼观史

猫眼观史

文史专栏作者,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