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妃:封疆大吏之女,14岁入宫17岁封妃,却最终被英法联军吓死

雍亲王府王妃 2025-02-15 16:13:32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赫舍里氏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只要是提起赫舍里氏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赫舍里氏家族是满清几大勋贵家族之一。

像康熙皇帝的发妻、皇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

康熙朝初期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索尼

康熙朝与纳兰明珠进行党争的“索相”、“大清第一罪人”索额图

得太祖皇帝与太宗皇帝十分器重的弘文院大学士希福

同治帝在选秀时一见钟情的敬懿皇贵妃

......

都是出身勋贵家族——赫舍里氏家族。

但实际上满清几大勋贵家族之一,并非赫舍里氏全族,而是赫舍里氏族中的一部分而已,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穆瑚禄都督大系的都英额穆坤·赫舍里氏家族,这一家族隶属于满洲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像孝诚仁皇后、索尼、希福都是出身这一显赫家族,至于出身满洲镶蓝旗、满洲正蓝旗等非镶黄旗出身赫舍里氏族人,其出身便没有这般显赫了。

像同治帝的敬懿皇贵妃,便是出身满洲正蓝旗。其家族在满清刚入关的时候,便被派往西安作为驻防八旗。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时敬懿皇贵妃的家族都是默默无闻的,一直到敬懿皇贵妃的祖父舒兴阿这一辈时,家族门第才得以提升。

舒兴阿肯读书,道光元年时考中了文举人,道光十二年时考中了文进士。

正因为如此,舒兴阿便由驻防八旗调入京城为京旗,舒兴阿因位至伊犁将军、陕甘总督等职,而让家族彻底崛起,成为朝廷新贵家族,得以同爱新觉罗家族、勋贵家族之间联姻。

舒兴阿长子熙龄,位至盐运使

舒兴阿次子崇龄,为敬懿皇贵妃之父,位至知府;

舒兴阿三子松龄,位至员外郎,娶大学士桂良的女儿瓜尔佳氏为妻;

舒兴阿四子惠龄,位至郎中;

舒兴阿五子益龄,位至笔帖式。

而舒兴阿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宗室延煦(顺治帝之子恭亲王常宁的后代)

舒兴阿的一个孙女,也就是敬懿皇贵妃的妹妹,嫁到了恭亲王府,为多罗贝勒载滢的妻子,生下了恭贤亲王溥伟

正因为家族崛起,跻身世家行列,敬懿皇贵妃直接以瑜嫔的位份入宫。

而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常妃,便是跟敬懿皇贵妃一样,虽然出身赫舍里氏家族,但是并非出身隶属满洲镶黄旗的勋贵家族,而是出身满洲镶蓝旗。

只是常妃没有敬懿皇贵妃那般幸运,得到同治帝与慈禧太后的喜爱,而且最终得以被尊为皇贵太妃在后宫颐养天年。常妃可以被称之为大清所有后妃中最为倒霉的后妃之一:不仅被接连降低位份,而且还在英法联军攻入京城的时候被受到了惊吓,直接去世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常妃赫舍里氏的先祖应该跟同治帝敬懿皇贵妃的祖上一样,在乾隆、道光朝之前默默无闻,大多为微官末吏而已。直到赫舍里氏的父亲这一辈时,家族的门第才慢慢地提到了提升。

赫舍里氏的父亲容海,位至广东按察使、布政使,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布政使俗称“藩台”,为从二品官,自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便陆续设置布政使。到了清朝的时候便将布政使正式确定为督、抚的属官;自康熙朝开始,每一个省都会设置一位布政使(江苏两位)。布政使虽然在督抚之下,但是主管一省所有的事务;若是在布政使的位置上让皇帝满意的话,便可晋升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的巡抚等官职。

像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李卫,便曾任布政使,后晋升为尚书、总督等职。

可想而知,容海能够位至广东布政使,在朝中的地位有多高。

只可惜容海仅仅止步于布政使,没有再得到晋升。

然而正因为容海能够位至布政使,所以得以娶两位朝臣的女儿为妻:

其发妻是国子监司业巴栋的次女洪吉拉特氏,国子监司业在国子监祭酒之下,为从四品;

其继妻是道员奇明的女儿伊尔根觉罗氏,道员在布政使之下,自乾隆十八年开始为正四品。

赫舍里氏并非父亲发妻所生,而是继妻伊尔根觉罗氏所生的幼女。

虽然赫舍里氏的父亲容海位至布政使,让家族的门第得到了提升,但终归远不如敬懿皇贵妃的祖父舒兴阿,所以舒兴阿的子孙后代得以同勋贵家族、爱新觉罗家族联姻,而容海家族却还没有这样的资格。

不过容海的三个女儿,除了赫舍里氏入宫成为后妃外,另外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朝臣之子。

容海长女嫁给了出身满洲镶蓝旗的员外郎年长阿,员外郎为从五品。

容海次女嫁得比长女要好的多,嫁给了出身满洲正白旗的蒙古总兵、内务府大臣麟翔

能够嫁给朝臣之子,则说明容海的长女与次女均在外八旗选秀中落选,才可以自行婚配人家。而赫舍里氏虽然是容海最年幼的女儿,但是在道光初年的外八旗选秀中被道光帝看中,得以入宫为后妃,可见赫舍里氏在三姐妹当中应当是样貌才情是最为出众的一个。

道光二年十一月初二,赫舍里氏入宫,入宫便被封为珍贵人。

“珍”在满语中的意思是“永久的”,或许是道光帝对赫舍里氏的期许吧,希望赫舍里氏能够长久的陪伴在自己身边。可想而知,道光帝对赫舍里氏的宠爱程度。

不过同赫舍里氏一样,通过外八旗选秀一起入宫的还有两位,这两位的得宠程度是赫舍里氏不能与之相比的,可以说是赫舍里氏入宫后争宠的劲敌。

一位是直接以全嫔位份入宫的钮祜禄氏(也就是孝全成皇后)

一位是出身勋贵家族——弘毅公家族、以祥贵人位份入宫的钮祜禄氏(也就是祥妃)

孝全成皇后的出身跟同治帝的敬懿皇贵妃是差不多的,出身满洲正红旗,原本其家族在大清默默无闻,但是因为曾祖父成德在乾隆朝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图形悬挂紫光阁,家族才开始崛起,其祖父穆克登布凭战功而得了一个二等男的世袭爵位,其父颐龄承袭爵位。

到了孝全成皇后父亲颐龄这一辈时,其家族便已经成为世家。

当然孝全成皇后之所以直接以嫔位入宫,不仅仅是因为其出身,毕竟祥妃的出身更加显赫,出身勋贵家族弘毅公家族,道光帝发妻孝穆成皇后是祥妃的族内堂姑祖母,道光帝的孝和睿皇后是祥妃的族内堂姐;即便是如此,祥妃刚入宫时也仅为贵人而已。

孝全成皇后直接以嫔位入宫,是因其才智貌皆全,而封号“全”便是道光帝对孝全成皇后的肯定。

有这样两位劲敌,赫舍里氏想要脱颖而出确实很难。

而事实证明,赫舍里氏确实不如二位得宠。

道光三年,祥贵人晋封为祥嫔,全嫔晋封为全妃,此时两位后妃都非母凭子贵,也没有身怀有孕,而是单纯靠道光帝的宠爱晋封的位份。

道光四年,赫舍里氏入宫两年后终于得以晋封位份,被晋封为珍嫔。

同赫舍里氏一同晋封的,还有包衣出身的顺常在辉发那拉氏,被晋封为顺贵人。

此时的赫舍里氏,也没有怀孕生下皇子公主,单纯靠道光帝的宠爱晋封位份。

单看赫舍里氏的话,16岁在无所出的情况下晋封为嫔确实十分了得。

而实际上,在赫舍里氏被晋封为嫔的前一个月,道光帝将:

全妃晋封为全贵妃

祥嫔晋封为了祥妃

与这两位宠妃相比,赫舍里氏的晋封便显得逊色不少。

不过全贵妃与祥妃是因为怀孕得到了位份上的晋封,而赫舍里氏并非如此,可见此时赫舍里氏在道光帝后宫中还是算得上宠妃的。

而且在全贵妃与祥妃接连怀孕,无法侍奉道光帝身边的时候,赫舍里氏恰好可以趁机会得到道光帝更多的宠爱。而事实证明赫舍里氏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所以在道光五年四月赫舍里氏被正式册封为珍嫔仅四个月后,也就是这年八月道光帝再次下旨,将赫舍里氏诏封为珍妃。

待来日册封礼成后,赫舍里氏便成为名副其实的珍妃。

如此快的晋封速度,便可见道光四年到道光五年,赫舍里氏有多得宠。

但是被诏封为珍妃没多久,赫舍里氏便患上了痛风痹症。

而全贵妃与祥妃也都顺利生下了公主,按理说在道光六年赫舍里氏应当被正式册封为珍妃,但是在道光六年十一月初八时,道光帝却突然给大学士英和与工部尚书隆恩下旨:停止珍妃的册封礼。在这年七月初八的时候,赫舍里氏还跟随道光帝一起前往圆明园。

可想而知此时的赫舍里氏还是得宠的,但是仅仅四个月后道光帝便改变了主意。

并且在十一月二十二日,下旨将珍妃降为珍嫔。

而已经为赫舍里氏晋封为珍妃做好的金册与金宝则被融化,如此一来赫舍里氏晋封为妃便彻底没了指望。

赫舍里氏究竟因何而突然失宠了呢?

赫舍里氏失宠的时候,后宫得宠的妃嫔除了祥妃与全贵妃外,还有道光五年刚入宫的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刚入宫时仅为静贵人(也就是道光帝的第三位皇后孝静成皇后,恭亲王的母亲),道光六年便因怀孕而被晋封为静嫔,道光七年诏封为静妃。在博尔济吉特氏接连晋封位份的同时,先后生两位皇子:皇次子与皇三子。

在静妃博尔济吉特氏接连生下皇子公主的同时,祥妃与全贵妃也接连生下皇子公主。

而赫舍里氏,不仅一直无所出,而且彻底失宠。

道光九年时六月初九,赫舍里氏再次被降低位份,降为了常贵人。

而且此次赫舍里氏不仅仅被降低了位份,还被褫夺了封号。虽然赫舍里氏被降低位份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道光帝后宫宠妃如此多的情况下,赫舍里氏的失宠与降低位份似乎并不是一件稀奇事。毕竟道光帝的后妃中,大部分都曾被降低位份。有的能再次复起,有的则一蹶不振。

而赫舍里氏,便是后者。

可能有人会问:赫舍里氏毕竟是曾得盛宠的宠妃,怎么会失宠的如此快呢?仅是因为她无所出?

自然不是!

像比赫舍里氏更加得宠的祥妃钮祜禄氏,出身勋贵世家,先后为道光帝生下一位皇子两位宫女,照样自道光十五年开始彻底失宠,被接连降低位份,被降为贵人。

道光十三年,道光帝的继后孝慎成皇后佟佳氏病逝,道光帝将十分得宠的全贵妃晋封为全皇贵妃统摄六宫(全皇贵妃已经生下了皇四子奕詝)。次年全皇贵妃晋封为皇后,也就是道光帝的第三位皇后孝全成皇后。

至于入宫比赫舍里氏晚三年的博尔济吉特氏,则是由静妃晋封为静贵妃(此时静贵妃已经生下了皇六子)。

而赫舍里氏,仍旧稳居贵人之位。

并且在此之后,不管后宫的妃嫔哪位得到晋封,道光帝都没有再想起赫舍里氏。

可想而知,道光帝对赫舍里氏的厌恶程度。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病逝,孝全成皇后所生的皇四子奕詝登基,史称咸丰帝。

新帝登基,自然会尊封各位先帝妃嫔,赫舍里氏终于再次得到了位份上的晋封,被晋封为皇考常嫔,这一年,赫舍里氏43岁。

对于赫舍里氏而言,被晋封为常嫔,无非就是就是在后宫养老时的待遇好一些而已。因赫舍里氏出身算不得显赫,又无所出,所以咸丰帝对这位庶母自然也不会太过重视。

以至于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之际,咸丰帝逃亡热河时,只带走了道光帝的五位后妃:

琳贵太妃乌雅氏(道光帝后期宠妃)

成嫔钮祜禄氏(和珅的侄孙女)

彤嫔舒穆禄氏(三位公主的生母,曾被晋封为贵妃)

祥嫔钮祜禄氏(昔日的祥妃)

蔡常在

至于赫舍里氏等其他的先帝后妃,则留在了京城。

也正是因为咸丰帝并未带庶母赫舍里氏一起前往热河,赫舍里氏居然在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的时候受到了惊吓,直接去世了,终年53岁。

赫舍里氏去世后,因为圆明园中仍旧不断有人进入,所以暂时不便入殓。

内务府大臣与恭亲王奕訢商议后,才将赫舍里氏的遗体入殓采棺之中。

这年九月二十三日,赫舍里氏被安置在了田村殁宫。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登基,史称同治帝。

同治帝登基后不久便尊封各位皇祖后妃、皇考后妃,赫舍里氏被追封为常妃。而同治帝之所以会追封一位已经去世的皇祖妃嫔,是因为赫舍里氏是道光帝所有后妃中侍奉在其身边最久的。

就这样,赫舍里氏在去世后,得以重新恢复妃位。

同治二年,赫舍里氏得以入葬慕陵妃园寝(也被称慕东陵),其宝顶在第二排最中间的位置。其左右为祥妃与和妃的宝顶,也就是说赫舍里氏在道光帝所有后妃中的尊贵程度(按照慕东陵宝顶的位置),仅次于孝静成皇后、庄顺皇贵妃。

对于失宠多年的赫舍里氏来说,也是倚重安慰吧。而赫舍里氏之所以得此,也是因为她陪伴道光帝的时间最长,仅这一点便是其他后妃不能与之相较的。

2 阅读:204
雍亲王府王妃

雍亲王府王妃

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