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哼,你这是崇洋媚外!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想,那可算完了!”
“买船怎么了,你不在我这个岗位上,你就不要说这些丧气话!
“你!我看你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政治觉悟了!”
“我就是死,我也不会写这份检讨的!”
1976年,在中央的会议上,时任国家交通部长的叶飞和副主席王洪文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原来叶飞提出建议,要贷款买船,发展远洋船队,中央纷纷支持他的想法,但王洪文却不同意。
远洋船队建设原本是一件惠国利民的任务,王洪文为何会反对呢?最终叶飞有没有做这个检讨?
移山填海、劈山开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为在革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将领们举行了授衔仪式。
其中有一人身份特殊,是唯一一位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他就是叶飞。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叶飞依靠灵活的战术,采取夜袭、奇袭等手段,取得了众多胜利。
例如他带领“江南抗日义勇军”夜袭浒墅关车站,突击上海虹桥日军机场,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甚至在陈毅的指挥下,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王牌军队74师。
叶飞屡建奇功,在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53年,叶飞担任福州军区司令、福建省省长等职务,长期留在福建省工作。
在福建工作的十余年里,叶飞为家乡父老乡亲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厦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是国防前哨,也是解放金马的前沿阵地,但当时的厦门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和外界的交流仅靠小船运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叶飞向中央申请:
“现在厦门问题非常严重,岛上居民生活困难,如果能有一条海堤与大陆联系的话,既能解决交通问题,也能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此外对战备工作也是有利的。”
说着容易,可做起来难啊。当时国家全面进入建设发展中,资金困难,况且很多运输施工设备不完善,缺乏建桥的相关技术,建桥事宜一度面临停滞。
“这个海堤非修不可!”这是叶飞当时的内心想法。
经过和专家的商讨后,他们最终决定采用当地的花岗石料修筑。
1954年9月3日,金门战斗打响后,国民党的飞机多次轰炸骚扰,给施工过程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工人们只能在飞机来临时躲避,等飞机走了后再重新施工。
在敌军的轰炸中,他们越挫越勇,历时27个月,这条长2217米的大堤终于建成了。
朱德亲自提笔写下“移山填海”四个大字,送给厦门市政府。
如果说厦门的海堤是移山填海的话,那么鹰厦铁路可以说是劈山开路了。
不止厦门,福建的交通也极其落后,全省甚至没有一寸铁路,百姓们要想出个省,只能靠两条双腿,翻山越岭,有时候走上一天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呼吁在福建修建铁路,曾有一个好心人建设了一条“盲肠铁路”,但也在战争中被摧毁了。
为了解决福建的交通问题,中央将修建鹰厦铁路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叶飞更是将这件事作为头等大事,比起海堤,鹰厦铁路的困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叶飞曾回忆到:铁路需要绕山修建,山坡陡峭,工程兵们需要用炸药开路,而且隧道桥梁众多,一不小心就容易坍塌,十分危险。
1956年12月,克服了种种困难后,鹰厦铁路终于铺通了,结束了福建“路无寸轨”的历史。
通车那天,百姓们到铁路周围观摩,看着欢呼的百姓,叶飞眼眶不禁湿润了。
可以说,福建的发展离不开叶飞的呕心沥血。
上将当交通部长1975年,这天赋闲在家的叶飞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让你当国家交通部部长怎么样?”
接到通知的叶飞很是意外,他一心想回归军队,不想呆在地方工作。况且他从未接触过交通,内心多少有点不情愿,一时也拿不准注意。
“这可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点名的,中央对你寄予厚望啊,你好好考虑一下。”
这一年,叶飞已经八年没有工作了,他迫切地想继续为国家事业出一份力,于是就同意了。
1975年1月底,叶飞正式到交通部报到上任。
回到久违的工作状态中,叶飞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是现实没有那么简单。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还没等叶飞做点什么,就遇到“拦路虎”了。
当时交通部机关的形势非常复杂,有大量工作人员不明不白地下马,可调配的人员非常少,要想在交通部站稳脚跟,急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人员复杂,牵涉较多,是非混乱,不是一时能理清的,时不时有人出面请叶飞表态,初次遭遇“下马威”的叶飞非常无奈,但他是拥有丰富斗争经验的。
没有人帮助他,那他就落实干部政策。顶着盛夏酷暑,加班加点地核实各位干部的材料,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从彭德清入手,叶飞解决了很多老干部的冤假错案,先后解放了多名领导干部,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有经验的干部重新回到了岗位上,交通部的工作秩序很快也运转起来。
交通部的工作回到正轨上后,叶飞很快就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
“顶风”买船,组建远洋船队新中国成立的那段岁月,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虽然如今的航运业高度发达,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却是一个大难题。
1956年,在交通部的汇报会上,毛主席指出,我国的航海吨位在世界中占比连3%都不到,实在是太穷了。
周总理也多次强调说,我们要一定要克服困难,争取早日拥有自己的轮船。
要知道当时国家的船队总共只有四百多万吨船,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数目实在是寒酸,小平同志也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啊…”
这些船远远担负不起国家的外贸运输任务,而当时的远洋运输大多数是靠租借外轮完成的。
这样下去,我们什么时候能独立承担起运输任务?
于是叶飞上任后,周总理和邓小平同志都向他提出远洋船队建设的要求。
小平同志到交通部视察的时候,给叶飞下了死命令:租用外轮,不仅受制于人,而且很吃亏,不说太多,我国的船队起码要有一千万吨船,以后甚至要更多。
1979年,叶飞陪同邓小平视察海军部队
这算是最棘手的任务了。当时国家可以说是既没有船也没有海员。
国内的工业水平有限,不具备大规模的造船能力,不然也不会这么欠缺。在这种情况,只能购买外国的船。
而国家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买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购入经费从哪来?国家财力有限,根本支撑不起这笔费用。
叶飞倍感压力,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正当他为了这件事束手无措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由于国际形势动荡,欧洲的一些国家船舶价格创下历史新低,欧洲技术原本就比我们先进,他们的船舶自然不差。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银行手中有一批游资,正在寻找贷款客户。
1978年,叶飞(前排右三)调研工作
了解到这一信息的叶飞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贷款买船!
向中国香港银行贷款,等航运业有了起色,由中国银行担保或者用船舶抵押,自行谋取贷款,这样不花国家一分钱。
打定这一主意后,叶飞就立刻召集了有经验的船舶专家共同商讨这一措施的可行性。
这一方法虽好,但还是有人提出了质疑,当时的国家副主席王洪文曾说过:买船就是卖国。可见在政治环境中,这一行为是犯了大忌的。
叶飞毫不在意地说:图这些虚名有什么用?我们能贷上款,人家也愿意卖给我们船,这么好的生意不做那不就是傻子嘛!利用外国的技术有什么不好?
于是他立马请示中央:贷款买船,减少租船,节省费用。这一请示获得了小平同志的批准,王洪文也没有异议。
于是买船一事就紧锣密鼓开始准备起来了,仅一年时间,就贷款买船400万吨。
船买了,接下来就是船员、船队的问题了,他们从退伍的海军中征收船员,渐渐壮大队伍,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没有那么顺利。
“杀了我的头也不检讨”1976年3月20日,叶飞接到了国务院的电话,通知他暂停买船。
接到通知的叶飞心里沉甸甸的,他们已经签订了贷款合同,大部分的船也交付了,这样一来,事情不知道要耽误到什么时候。
自从周总理去世后,原本的政治形势也更加复杂了。叶飞急的无心办公,他气冲冲地对妻子说:这能让我怎么办!
妻子安抚道:你千万不要冲动,现在更应该坚守岗位,做好分内之事。
是啊,交通部已经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攻击了,国家的交通不能再出什么问题。
1976年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副主席王洪文批评了交通部的工作发言,说这种贷款买船的行为是崇洋媚外,不爱国的体现,责令他们在会议上做出检讨。
得知这一消息后,叶飞勃然大怒:
“我为什么要检讨?买船一事是经过中央同意的,就算是王洪文他也是签了名的。若让我做检讨,他们岂不是都要检讨!说什么崇洋媚外,我们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国家的航运事业,今天我必须把这件事说清楚!”
叶飞越讲越激动,他站起来拍着桌子厉声说道:就算是砍了我的头,我也不能做这个检讨!
面对叶飞强硬的态度,王洪文气的撂下一句:这可是你说的,你自己承担后果!
第二天,报纸上就出现了各种批评他的声音。然而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叶飞,根本无所畏惧,他只想完成周总理和小平同志的嘱托,将远洋船队建设好。
1977年,叶飞提出要到国外考察,学习他们的造船和远洋运输等交通技术。
1978年11月,叶飞在西德考察
他先后出访了芬兰、丹麦、挪威等海运发达的国家,参观了他们的港口和船舶,国外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给叶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感慨道:这次访问我见识到了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性,国外有很多经验和技术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只要肯花时间钻研,我相信一定能追赶上西方的脚步…
1975年叶飞(右二)在远洋轮上了解情况
在叶飞的领导下,远洋船队渐渐发展起来了,相较他上任前,船队规模有了将近一倍的增长。
短短两年间,远洋船队的实力就提升到了2000万吨,壮大了我国的远洋实力。
远洋问题解决后,下一步就是国内的交通运输问题。
他将在国外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在国内,集中力量建设“两港、一江”,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建立了集装箱码头,并改造了长江的航运,增加了安全性和吞吐量。
可以说叶飞是我国交通事业的开拓者。
结语叶飞走贷款买船的这一步虽然是个险棋,但却是一步妙棋,正是叶飞不惧流言,坚定着这个信念,才让我国的远洋事业进入了新局面。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佩服叶飞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