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与症,谁主谁从?

鸿志康康 2024-02-13 07:45:39

“有是症,即有此脉”,脉症相应是我们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事实上我们经常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此时如何辨证?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专门列出“从舍辨”一节,指出:“治病之法,有当舍症从脉,有当舍脉从症,凡脉症不相合者,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

概要言之,凡脉与症相应相符的为顺,脉与症不相应甚至相违的即为逆;顺则易治,逆则难救,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而脉与症不相应者,必有一真一假,症真脉假则舍脉从症,脉真症假则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

病患贾某,30多岁,在夏季出现上吐下泻,身体发热,口渴,不想穿衣服,需要凉风吹拂才能减少心中的烦躁,且查其脉象洪大。当时除了我之外,受邀会诊的其余各位医者都认为病证很明显,就是一个热症。唯独我独排众议,说其是极重的“寒症”!

众人都不解,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我说你们可能没发现,刚刚家属递给患者的是一杯开水,他一口就喝掉了,我摸过杯子,还烫着呢!众人恍然,一问患者,他确实喜欢喝热水,热的喝下去才舒服。

就凭着这一个“喜欢热饮”的症候,导向了疾病的真正原因。我判断患者是内寒较盛,从而将热格于外,也即"真寒假热”。记得以前读过清代顾靖远的《顾氏医镜》,就有这样的案例:“真寒假热: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赤,……手足躁扰,脉来洪大,悉似阳证”。

于是舍脉从症,用了2剂四逆汤,患者就痊愈了。

舍脉从证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每每遇到,因其外象与内在不一,临床常会囿于其中,以致疾病久治不愈,亦更说明疾病的错综复杂性。

《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数、实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

他认为“有余之病”应该见“阳脉”,“不足之病”应该见“阴脉”,谓之脉症相应,这叫“顺”。若是“有余之病”见“阴脉”,“不足之病”见“阳脉”,即“症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症不足”时,为脉症不应,故为“逆”,就非常棘手了。

舍症从脉

又一患者倪某,诉头痛剧烈,已历多日,看过很多医生均不见效,经人介绍求我医治。诊察时发现他的脉象浮数,准备开清风散或是白虎汤治疗,但看前医所开的方,居然都开过了,但为什么不见效呢?

仔细察脉,发现脉象虽曰浮数,但嫌微细,略不细辨,几乎难以察觉!于是决定舍症从脉,不依从其症候,而根据其虚脉,使用桂附八味加减治疗,其中附子加量。

服数剂后患者来报,头痛已消退。说明该病就是因为下焦虚寒所致,真火上潜巅顶引起。

对于脉象,名医们都很重视,如果发现脉证不对应的,必穷究其理。张景岳说过:“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医圣张仲景就十分重视对反常脉象的辨证,这与后世一般的以脉症相反为凶为逆之囫罔说法不同。

如《伤寒论》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一般病属结胸当用下法,但张仲景敏锐地观察到其脉不沉,反而浮大,此为脉症不符,其中必有原因,究其病机原来是表邪未全入里,里尚未成实。得到这一关键性提示后,张仲景强调“不可下,下之则死。”若误下之,必伤里气,引邪入里,正气先衰。邪气复结,正虚邪实,攻补两难,预后不佳。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一个“反”字用得极好,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本为太阳病之表现,但脉反沉,仔细深入分析。此为里有虚寒,故用四逆汤先救其里。

又如《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里“发热”症状与其他脉症不符,张仲景没有武断地舍去“发热”一症,而是脉症合参,辨证为少阴兼表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

独处藏奸

张景岳说过:“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脉症不应”之处往往“独处藏奸”,非心思缜密、独具慧眼者不能诊察。

当脉与症表面看似不一致的时候,其所谓“假象”的脉象或症状,有时恰恰是辨证之关键所在,常常具有明显的提示性作用,实乃“独处藏奸”。如果盲目舍弃这一关键症状或脉象,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辨证错误,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害其性命。

脉症不应,往往提示以下这些线索:

邪重病盛,假象乃现

所谓“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如阳热亢极,反见沉、迟、涩、小、细等阴脉,此为火热闭伏气机、气血不得畅达而出现的阴脉,正说明火热之甚。而阴证见阳脉,乃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浮、大、洪、数之阳脉,正说明阴盛之极。

里证见浮脉者,可因里热外淫,或里虚真气浮越于外而脉浮。寒证见数脉者,因寒邪搏击气血,脉紧而数;或因寒郁久化热,而见脉数;或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见脉浮大而数。

邪阻脉道,脉不应病

经脉为邪气(痰、瘀、火、热、滞)所阻,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脉不应症。如热证见迟脉者,乃热闭气机,气血不得畅达,脉反见沉、迟、涩、小。

正不胜邪,相反为逆

《灵枢》云:“脉之盛衰者,所以候气血之虚实有余不足”。邪正相争,正气不足,不能抗邪,脉症相反。

病变机转,脉现于证

病有传变,如在六经病证的传变中,有时一经未罢又传它经,则出现脉已变而症未变。

病症兼夹,脉与症反

患者本有痼疾,又添新病,病有主次标本兼夹。或一证未平,他证又起,或两感于邪,相兼为病。



0 阅读:9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