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隐喻中的秘密,你真的了解吗?

鸿志康康 2024-02-13 07:45:40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逻辑是一种旨在发现而不重证明的逻辑。

中医具有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钱学森将其称为“唯象的中医学”,“象”有形容、比类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取象比类”。《周易·系辞上》云:“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中医可以说“无譬,则不能言”,致使中医文献中广泛存在明喻、隐喻、借喻等比喻辞格。

隐喻具有借助已知事物解释未知事物的语言功能。隐喻是中国传统思维中一种标志性的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认知在中医中无处不在。

中医学理论是以天文、地理、人事等为“始源域”(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投射到“目标域”——人体(未知的、抽象的)而构建起来的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隐喻,甚至可以说中医本身就是构建在隐喻的基础之上的。

以天文为“始源域”

天象神秘莫测,古人仰望天空,昼观日行,夜观星月,取天象以应人体。《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通过月相海水的消长变化来类比认识人体气血的盛衰,隐喻人体阴阳的变化,脉学理论应运而生。

再如,《类经图翼·大宝论》载:“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给予自然万物能量,隐喻类比于人体,太阳如同人体内的真阳,真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朱震亨认为日月应人体之气血,进而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的中医学说。

中医认为一年由“春夏秋冬长夏” 五个季节组成,人体由“肝心肺肾脾” 五个系统构成。《素问· 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肝者,疲极之本……通于春气”,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隐喻脏腑功能。

以地理为“始源域”

古人将自然界山川地理与人体的不同部位相映射,取地象以应人体。“人身一小天地”,《灵枢·邪客》曰:“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河流隐喻在中医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如中医学增水行舟的治法源于河流行船的认知经验,将河流流量减少则行船搁浅的经验隐喻映射于人体,若肠道津液亏虚则肠中坚结不解,可采用增加水量以行舟、增加阴液以使坚结秽浊得以通下,如《成方便读》所言:“其津枯者,非甘寒养阴、增水行舟之法,何以使肠中坚结之浊,顺流而下。”

以人事(社会)为始源域

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无外乎是对国家行政机构职能的一种结构隐喻。

方剂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理论也源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用来隐喻方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主次配伍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此外,军事隐喻在中医理论中也有较多运用,张景岳将军事隐喻运用于组方遣药之中,如《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与今方八阵;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云:“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将国家的用兵打仗与人体祛病用药作类比。

再比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样的表述,也是以国家的机构隐喻五脏功能。

以病因病机为目标域

在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中,也是借助了世俗的常见物质来源,可以说中医学中的病因——六淫、七情学说是一种对世俗观念的借用。风、寒、暑、湿、燥、火的病因概念是人们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应用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原型”而形成的概念隐喻。

它的应用逻辑,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理解目标域。且此六淫并非六个个体而是六个范畴,它只是对自然界存在的致病因素的一种归类。

以证候诊断为目标域

中医学所谓的证候可能不存在所谓的证候本质,证候的诊断主要在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主要是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医生头脑中有关证候的诊断标准的吻合。中医的诊断逻辑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通过四诊合参得到证候。

而西医对病的诊断显然不是仅仅依靠病人的临床表现,他要寻求的是影像、病理、生化等多方面的支持,很显然他要为病人的临床表现寻求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或实体,以期为这些临床表现作出解释,并以此为基础作出临床诊断。

其中最大的区别是中医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成为了西医学诊断疾病的基础,也可以说西医学诊断疾病的基础或标准是那些中医经验不到的现象。即便是将那些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提供给中医变成其可经验到的,中医亦难赋予其相应的临床意义。

结论:“经验”是难以继承或不能继承的

既然中医是建立在隐喻认知基础上的理论,势必使继承出现困难,这也是中医有成就者历来都需要极高中医天赋和悟性的原因。就好比老师将手指月,能真正明白老师心意的寥寥,大多以为月就是手指。

具体如藏象学说中的“时脏相应” 理论、“五行五脏”体系、“心为君主之官” “肠胃为海”“脾为五脏使”等无一不是基于隐喻的,再到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可以说隐喻于中医语言无处不在。

一言以蔽之,中医学家的经验是难以完全继承的或者说是不能继承的。任何一个中医学家的经验都可以说是这个中医学家的私人经验,这一经验是由中医学家这一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病人构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一经验中有认知主体的参与,或者说这一经验包含着认知主体独特的主观感受。

这种主观感受取决于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与经历等等,故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对这种经验的表述也就形成了这位中医学家的私人语言。而中医学家所有私人语言的形式是:“我以为该病证是……”“我觉得该病证是……”,它是一种隐喻,犹如我们说“人生是一次旅行”“人生是一场戏”“人生如梦”一样,它与每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感受密切相关。

0 阅读:10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