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灭蜀后,一份名单曝光:诸葛亮救不了的蜀汉,早被数据判结局

黑白说历史 2025-04-01 21:19:11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景元四年(263年),邓艾率军翻越阴平险道,如神兵天降般突入蜀汉腹地。

成都城内的刘禅慌忙派诸葛瞻迎战,却因未经实战,一触即溃。

剑阁天险未破,国都却已门户大开,刘禅最终选择投降,蜀汉成为三国中首个灭亡的政权。这一结果令天下哗然。

毕竟,蜀汉曾以弱抗强数十年:

刘备夺汉中、诸葛亮五征曹魏、姜维九伐中原,皆是以小搏大的传奇。为何短短几十年后,蜀军竟不堪一击?

后人常归咎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昏庸,但邓艾在蜀宫中发现的一份档案,却指向更残酷的真相——蜀汉的灭亡,早在诸葛亮时代就已注定。

“士民薄”现世:数据揭开蜀汉死穴

邓艾踏入蜀汉皇宫后,搜出一份名为“士民薄”的人口档案。

其中记载:蜀汉亡国时,民户仅28万,总人口94万,而士兵与官吏竟高达14.2万(《三国志·后主传》)。这意味着,每7个百姓就要供养1名士兵或官员!

相比之下,曹魏人口超千万,东吴亦有五六百万(《续汉书·郡国志》)。

更讽刺的是,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益州人口已达134万。经历汉末乱世,大量流民涌入相对安稳的益州,人口反降至不足百万,显然不合逻辑。

答案只有一个:益州豪族大肆隐匿人口,架空蜀汉政权。

豪族割肉、国力失血:蜀汉的慢性死亡

刘备与诸葛亮主政时,凭借铁腕手段压制本土豪强。

诸葛亮南征后,“夷汉粗安”,并通过屯田、盐铁官营等手段充实国库。但刘禅继位后,主弱臣疑,益州士族开始反扑。他们隐匿人口、兼并土地,导致蜀汉税源枯竭。

《三国志·吕乂传》记载,蜀汉后期“虚籍甚众”,百姓“面有菜色”。

为维持十万大军,蜀汉不得不“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三国志·谯周传》),民生濒临崩溃。而本土豪族坐拥私兵、钱粮,却冷眼旁观邓艾入侵——对他们而言,改朝换代不过是换个收税的主子。

诸葛亮再世,也难逆天改命?

有人质疑:若诸葛亮多活二十年,能否扭转乾坤?答案或许悲观。

诸葛亮北伐时,蜀汉人口已不足百万,却要支撑连年征战。他在《出师表》中坦言:“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即便有“木牛流马”节省运力,有“治戎讲武”提升战力,但人口与资源的绝对劣势,注定蜀汉只能以攻代守,拖延时间。

更关键的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再无能震慑豪族的强人。蒋琬、费祎力求休养生息,姜维却坚持北伐,朝堂分裂加剧了内耗。

至邓艾来袭时,蜀汉早已外强中干,纵有十个姜维守剑阁,也挡不住民心溃散,抵不过内部腐坏。

蜀汉之亡:非刘禅一人之过

刘禅固然缺乏雄才,但将亡国罪责全推给他,实属不公。

面对豪族割据、人口凋敝、魏吴碾压的困局,即便刘备重生,诸葛亮多活数十年,恐怕也难挽狂澜。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悲叹:“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句话,何尝不是蜀汉命运的注脚?

结语

历史没有如果,但数据不会说谎。

当邓艾翻开“士民薄”的那一刻,蜀汉的悲剧已然清晰:以一州之地抗天下,终是螳臂当车。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背后不仅是君主的明昏,更是一个政权资源与战略的终极博弈。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在你看来,蜀汉的灭亡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多活几十年,能拯救蜀汉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友善交流!

1 阅读:23
黑白说历史

黑白说历史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聊历史更不是颠倒黑白。痴迷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