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业“贴牌帝国”背后:消费者成了最大输家?

桐桐看趣事 2025-02-21 04:28:21

在国内医药市场发展历程中,仁和药业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其发展轨迹始于创始人积累的行业经验。

1982年,创始人杨文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国营医药公司,负责收购中药材,因专业背景还承担药材加工工作;

这一经历长达16年,期间走遍多地药材市场,为之后的事业奠定基础。

1997年,医药市场开放,其敏锐捕捉到商机,毅然辞职创业。

初期业务是收集药材卖给药厂,但合作药厂效益不佳,常用药品抵账,业务被迫转变为卖成品药。

1998年,拿着600万元创办江西康美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进军保健品行业。

营销驱动的辉煌崛起

彼时,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

其经过研究,选择开发小众的妇科保健品。

当时市场上吉尔阴这款妇科洗液很火,但被定义为药品,消费需求和销售渠道受限。

于是,仁和药业团队独辟蹊径,开创性地推出妇炎洁,将其定义为日常女性护理消字号产品,巧妙弱化药的属性,开拓出日常护理的新赛道。

产品一经推出,便开启大规模营销攻势,邀请明星代言,在各大卫视密集投放广告,广告宣传铺天盖地。

短短两年,妇炎洁便家喻户晓。

2003年,付笛声、任静夫妇代言后,“妇炎洁,洗洗更健康”这句广告词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产品销量暴增,与洁尔阴共同占据妇科洗液超50%的市场份额。

乘胜追击,仁和迅速组建集团,强势收购江西境内三家制药厂,这一举措震惊了整个医药界。

此后,又推出闪亮滴眼液、优卡丹小儿感冒药、仁和可立克等产品,通过精准选择代言人、冠名综艺以及大规模广告投放,产品迅速走红。

2006年,收购濒临破产的江西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

上市后,持续加大广告营销投入,迎来黄金发展期,营收大幅增长,股价飙升。

危机降临与贴牌抉择

繁荣之下,危机悄然浮现。随着市场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山寨产品层出不穷。

同时,仁和多款明星产品负面消息不断,如妇炎洁虚假宣传、可立克毒胶囊、闪亮滴眼液含防腐剂、优卡丹对儿童肝肾有毒等。

加之移动互联网兴起,电视广告影响力下降,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改变,明星产品热度骤降。

2012-2013年,仁和药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面对危机,加大研发推出更具竞争力产品是常规做法,但仁和药业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使其难以做到。

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常年在0.几徘徊,2021年才勉强突破1%,远低于2023年国内259家药企研发占营收比例7.33%的中位数。

早在2007年,仁和药业就意识到问题,探索贴牌业务。

2012年,成立子公司江西和力药业正式开展OEM业务。

该子公司与400余家OEM企业开展合作,其产品覆盖药品、保健品、药妆、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仁和集团旗下的仁和大健康也从事贴牌业务,提供按需定制开品和联合开发两种合作方式。

贴牌业务门槛低,起订量30万元、缴纳10万元保证金,加上品牌使用费,即可使用仁和相关商标并以其背书宣传,导致市场上贴牌的仁和产品种类繁杂。

自2014年始,贴牌业务推动仁和药业业绩止跌回升。

至2021年,贴牌产品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已达约一半。

贴牌乱象与转型挣扎

贴牌业务虽能带来短期利润,却有损品牌的长远发展。

网络之上,针对仁和贴牌产品的吐槽声此起彼伏,诸如虚假宣传、质量低劣等问题频频发生。

以某宝上的丰胸精油为例,查询药监局官网可知,该产品是化妆品,与仁和无关,纯为贴牌货。

配方中大部分成分无丰胸作用,即便含有可能调节雌激素的成分,效果存疑且有副作用。

在购买相关产品之际,可向商家索要备案号,而后到药监局官网查询,以此判断产品是否可靠。

多年来,仁和贴牌问题屡被媒体曝光,但因其依赖贴牌和品牌营销的商业模式,整治困难。

仁和药业抛开贴牌后,能拿出手的依旧是20年前的老产品,其市场表现更是每况愈下。

为寻求突破,仁和药业尝试转型,涉足小贷金融、生物医药、工业大麻、医美、大健康等多个领域,创始人创立叮当快药,但叮当快药业绩不佳,持续亏损。

仁和药业堪称药企贴牌的典型范例。

修正药业、葵花药业、同仁堂等也存在贴牌现象,其中南京同仁堂贴牌业务较为混乱。

贴牌在各行业常见,是产业合作的体现;

但企业应坚守质量底线,把控供应链、质量、销售渠道和售后,对消费者负责,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产品品质与口碑,否则终将失去市场信任。

文本来源 @十万个品牌故事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2
桐桐看趣事

桐桐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