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资本吹大的兰州拉面,年轻人咽下去了,还能撑多久?

桐桐看趣事 2025-02-22 17:44:45

曾几何时,兰州拉面以其亲民的价格,成为人们日常就餐的实惠之选,十几块钱就能吃得饱饱的。然而如今,走进商场里的新式兰州拉面店,一个肉蛋面套餐动不动就要三四十元。

像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品牌,凭借一碗面就让资本趋之若鹜。马记永甚至在仅开了15家店时,就因一碗26块钱的面,被多家头部投资机构将估值从1亿抬到了10亿,还顺带把其他几个新式兰州拉面品牌的估值也推上了几个亿的高台。

资本为何突然对拉面如此青睐?原来,投资圈如今在互联网领域难寻优质标的,便纷纷将目光转向传统消费赛道以挖掘新机会。而互联网资本擅长的那套玩法——造概念、讲故事、画大饼、砸钱抢市场,也被照搬到了拉面行业。

所谓的消费升级,就是他们的主要手段。以其他产品为例,从普通苏打水升级到无糖苏打水,从牛奶雪糕升级为纯牛乳雪糕,都是将原本平价的产品包装得似乎更有价值。

新式兰州拉面店在菜品上并无太多创新,依旧是拉面、羊肉串等传统菜品。但在店面装修上,他们走起了日式拉面店的风格,服务员也营造出一种“深夜食堂”的氛围。

在细节上大做文章,比如把普通牛腱子包装成一头牛身上仅10斤的稀缺货,普通瓷碗也被说成是青花瓷器,还贬低街边拉面馆用的不锈钢盘。就连免费加面这一普通操作,也被媒体夸大为同品类中的最大创新。

忽悠完消费者,还得向其他资本描绘行业的赚钱前景。据说马记永、陈香贵等新式品牌在上海单店月销售额能达五六十万。

在资本看来,如果单店月赚10万,多开几家店,10亿估值似乎就不是难事。但他们显然觉得这还不够,看看那些搞汽车的,靠一个PPT就能融资几百亿,车还没造公司就上市,市值几千亿。

于是资本又开始展望未来,声称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仅10%,而美国和日本超过50%,所以拉面连锁化空间巨大,仿佛新式兰州拉面品牌即将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遍布全球。

繁华背后,危机四伏。如今的兰州拉面市场,泡沫已然形成。为了弥补高额投资,除了上市套现,拉面店无非有两种赚钱方式。

一是扩大规模吸引加盟店,收取高额加盟费。二是提高客单价,一碗面从二三十元涨到五六十元。可问题是,吃十几块钱的兰州拉面对很多老百姓来说是刚需,而吃三四十甚至更贵的面就不是了。

大部分把兰州拉面当刚需的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可能一碗面贵两块,就会转去吃土豆丝盖饭。

网红拉面店若想持续发展,就得不断吸引追求新鲜、不太在意价格的都市白领。但从大众点评的评分来看,很多新式拉面店都在4分以下,不少消费者尝过一次就不想再来。

仅靠一碗普通的兰州拉面,很难持续吸引年轻人。而且,当价格上升到三五十一碗,市场上同价位的品牌和产品众多,口味单一的兰州拉面店优势并不明显。

拉面本就是图个方便快捷,在产品无明显特色的情况下,店铺位置就成了关键。当下的新式拉面店得益于市场空白,能抢到商场等好位置。

但当大量新店涌入,好位置稀缺,挤不进大商场的店铺生意恐怕难以火爆。一旦品牌之间竞争加剧,房租、人工成本必然上升,届时不亏损就已经不错。

至于被资本吹得天花乱坠的连锁化空间,也并非那么美好。味千拉面2010年就提出千店计划,结果2015年只开了4家店,去年门店数量还在缩减。

新的拉面品牌又有何底气能实现大规模连锁呢?回顾10年前的互联网餐饮热,皇太极、雕爷牛腩等品牌打着互联网思维的旗号,噱头十足,估值迅速飙升,可如今雕爷牛腩已无一家门店,当年花500万买来的牛腩配方,也仅成为一个案例。

资本的套路似乎从未改变,只是换了个赛道继续上演。在线教育、共享雪糕、充电宝等行业,都曾经历资本的疯狂涌入与快速退潮。

以前资本炒作还会注重把故事讲圆,现在则是大家一起把故事吹大,只要能让公司上市就行。最终,受伤害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资本卷到哪里,哪里就涨价,投资的人不一定赚钱,而老百姓却必定要为其买单。

兰州拉面市场在资本的搅动下,看似热闹非凡,但实则暗藏诸多问题。未来,兰州拉面究竟是能在资本的助力下实现真正的蜕变,还是会重蹈前人覆辙,在泡沫破裂后一地鸡毛,我们拭目以待。



文本来源@圈内师老师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
桐桐看趣事

桐桐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