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令工作人员愕然,称:“总指挥兼党委书记乃戴季英,起义核心在黄安,运作全凭戴季英每月三十元工薪。”
众人一致确认潘忠汝为黄麻起义总指挥,非戴季英,但也承认戴季英为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
麻城县工作人员到访郑州所见的老人,实为戴季英本人。此次拜访确认了老人的身份,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无需添加语气词。
1983年,77岁的戴季英自称黄麻起义领导人,这或许因其晚年思维模糊。但不可否认,黄麻起义时,戴季英的贡献极大,几乎无人能匹敌。
黄麻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鄂豫皖大别山首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先河,影响深远,多位国家领导和开国元勋均源自此次起义。
此次起义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诞生的开端,是其创建历程中的重要序幕。
在我党我军历史上,“黄麻起义”地位超然且重要。当时,戴季英为起义总指挥部成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戴季英为黄安人,早年受革命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战前线。“大革命”失败后,他坚守信仰,与郑位三、戴克敏等人成立中共黄安县委,持续领导黄安革命。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发生,戴季英兼任七里区农民义勇军总指挥。当日下午,七里坪集结了2万余起义军,前往县城。
史料显示,潘忠汝未出席暴动司令部成立会。戴季英晚年可能因自感起义贡献大,而误记自己为总指挥。
戴季英虽非黄麻起义总指挥,但确是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此事实毋庸置疑。
常理而言,戴季英土地革命初期成就显著,晚年应享清福。然1983年,他却身无官职,且已失党籍,这是何故?
黄麻起义后,部队致力于建立根据地。戴季英作为核心领导,先后代理黄安县委书记,并任黄安农民暴动总指挥,全面负责县委的日常工作。
起义部队整编为第7军,戴季英任党代表。红七军乃红四方面军前身,由此可知,当时戴季英在队伍中的地位颇高。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戴季英担任要职,但表面的荣耀背后,他亦承载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1931年,张国焘抵达鄂豫皖苏区,成为主要领导。为巩固权力,他推行“肃反”,期间忽视了戴季英的存在。
建国后,有老首长提及:“戴季英作为资深同志,却失去信任,特委与省委皆拒纳,遂调至保卫局,明为任职,实为监管。”
戴季英作为“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却遭人严重不信任,这对他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落差。
这为他后续所犯错误预先铺设了隐患。
为获张国焘信任,戴季英在保卫局工作时采取强硬手段显忠诚,大力推行“肃反”,导致多人被误捕误杀。
徐海东晚年出版《生平自述》,提及曾与戴季英搭档,他反对戴大力肃反,遭戴拒绝插手。徐海东虽感郁闷,却也束手无策。
长征中,红二十五军到陕北后,戴季英仍用旧法对待当地红军领导,引起众怒。直至中央红军抵达,毛主席即派人阻止其行为,并给予戴季英警告处分。
抗战时,戴季英任新四军支队政委,后赴河南,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建国后,因其革命经历,党组织安排他为河南省委常委及开封市委书记。
革命期间,戴季英虽有贡献,但也犯大错。他能留任现职,乃党组织宽容。然而,戴季英本人对此并无此认识。
他认为自己抗战时即为河南主要负责人,而今仅为省会城市负责人,心理落差显著。因此,戴季英致信党组织及毛主席,请求调任河南省委书记。
毛主席对戴季英来信极为愤怒,批示:共产党不容此类干部,戴季英应遭开除党籍、公职,且永不录用。
戴季英因此丧失了继续为党组织服务的机遇,他的工作之路自此中断。
1982年,经红二十五军老同志韩先楚等人努力,戴季英的监视被解除,随后他搬回河南省委北院居住。
两年后,党组织为戴季英昭雪,重新确认其党籍并恢复省级干部待遇,他随之在郑州度过了晚年。
人生路漫长,关键却仅几步,尤在年轻时。戴季英青年时既行善也犯错,终因居功自傲而落魄,留给后人无尽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