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通过太祖、太宗的改革,确立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原则,倡导文人统治。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太宗不但增加了科举的名额,还设定了最后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环节。这样无论是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都可以出入庙堂,真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批文官出任中央以及各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
不仅如此,还实行优待士大夫的国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但提高士大夫文官们的薪俸待遇,使之达到了历代最高的标准,太祖甚至还在《太祖誓碑》中明确告诫子孙后代们“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的人!”
由于宋代后来的皇帝都很好地执行了太祖、太宗的祖训,因此大臣和文官都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庙堂之上,君臣坐而论道,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意气风发。
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其它朝代所罕见,因此为宋代思想、文化、艺术、科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