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赵云:被饭桶将军击败,抑郁而亡

缘史记 2025-03-26 10:33:06
【引言:】

在咱们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里,《三国演义》可是重要的一分子。它不但是一部超精彩的文学作品,还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这部长篇小说,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了不少艺术加工的。这么一来,就给大家留下了好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英雄故事。像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还有常胜将军赵云输给曹真这个被人看作饭桶的将军后,一直郁郁寡欢到死。

【仁政之选,忠诚侍主】

不管是在真实的历史里,还是在文学作品当中,赵云那可都是英雄形象,没跑儿。他在《三国演义》的读者群里,也是超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为啥?就因为他打仗厉害还特别忠诚老实呗。从《三国志》一路发展到《三国演义》,赵云这形象是越来越鲜活了。等到清朝末期的时候,赵云的形象里还包含了特殊的民族特色。

赵云是汉朝末年的一名武将。关羽、张飞和刘备那可是桃园三结义的好兄弟,而关羽、张飞和赵云又都是蜀汉很有名的将领,还被并称为“燕南三士”。在汉朝末年那种混战的局势下,赵云就跟着刘备,这一跟就是三十年之久,几乎每场大战都能看到赵云的身影,常山赵子龙的大名可是传遍了各个地方。

陈寿写的《三国志》创作于西晋时期,这里面关于赵云的记载,是他首次出现在史料里的情况。《三国志》讲了英雄众多的三国时期的好些历史事儿,赵云真实的历史形象就从这儿开始展现出来了。

在那个乱世里,站到谁那边去,这个选择可太重要!这可不单是一个人对局势咋看的问题,还关系到他理想信念上的取舍。赵云一开始是去投奔公孙瓒的,虽然公孙瓒老是怀疑他、嘲讽他,但赵云,一点也不低声下气或者高傲自大,还是去投靠施行仁政的好主公了。

赵云在公孙瓒身旁的时候结识了刘备。那时候的刘备没多少势力,就因为他俩聊得来,想法一致,就相互依靠了。后来赵云的哥哥去世,他回家奔丧前向刘备承诺“终不背德”(这里的“德”说的就是刘备的字,玄德公)。

七年后,刘备去投奔袁绍了。赵云,为了践行“终不背德”的诺言,就跑到邺城去找刘备,打这起就一直跟着刘备,从来都没动过别的心思。赵云跟了刘备之后,就陪着刘备到处奔波,打东边打到西边,刘备也从弱小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啥他俩能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有施行仁政这么个伟大的想法。他俩相处,不像是君主和臣子,倒更像是朋友。

赵云在袁绍营所在的冀州待着的时候,他和刘备的感情变得更深了。赵云可卖力地为刘备做事,瞒着袁绍偷偷招募了好几百亲信,这就给刘备以后的事业打下根基了。

一开始,赵云在刘备那儿是主骑。他,不光得管着骑兵,还得保护刘备和他的全家老小。刘备被曹操追着打,没办法只能丢下老婆孩子逃命的时候,赵云可没忘自己的职责。在那么危险、到处都是战乱的时候,他把刘备的老婆和儿子给救回来了。

那时候曹操气势汹汹地杀过来,就算诸葛亮那么聪明,也没琢磨出个缓兵的法子。曹操那五千精锐骑兵追得可紧了,把刘备他们打得毫无防备。没办法,形势所迫,刘备只能跑路了,毕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嘛,只要命还在,总会有别的办法的。

刘备逃跑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可他到底是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给丢下了。这时候赵云回去救人,就更能看出他有多忠诚、多尽责了。

战场那可老凶险了,就算是对面有成千上万的敌军,赵云也没含糊,还是坚守自己的职责。他都跟着主公跑了,可又折返回战场,把自己的命看得比主公的妻儿还轻,直接杀回敌军阵营,把后主和甘夫人给救回来了。

【有勇有谋,大将风范】

赵云是个武将,可他不光有武将的那种战斗能力,他的谋略也不容小看。大家都知道刘备的军师是超有名的诸葛亮。在诸葛亮这么响亮的名头跟前,赵云作为一个武将,心思细致得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这就说明赵云有胆量又有智谋,不是一般人。

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诸葛亮带兵去增援,他让赵云往地形复杂的蜀地进军。那地方敌人的情况都不清楚,完全是陌生的,但赵云还是把沿途的城池全给攻下来了,最后和诸葛亮他们顺利会合,悄没声儿地就完成了一次攻克。

诸葛亮打算顺利攻打祁山的时候,专门安排赵云他们当疑兵,用来迷惑敌军。后来在箕谷打了败仗,可赵云在危险面前镇定得很,不慌不忙地指挥,把部队收拢起来坚守,这才让蜀军没败得太惨。

当一支队伍要充当“疑兵”的时候,主将的挑选可太关键了。主将得能沉着地看清战场上的局势,不能莽撞行事,可不能冒冒失失地就往前冲。而且,主将得有独挑大梁的本事,要是战情出现了变化,那就得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形势做出改变,按照战场上的特殊状况来做出合适的决策。

和这场战役里另一个关键人物、那个“言过其实”的马谡比起来,赵云独当一面的能力就更显眼了。诸葛亮让赵云当疑兵主将,这就表明诸葛亮认可赵云独当一面的本事。两个战场同时作战,赵云这个猛将哪怕打了败仗,也能灵活应对,把烂摊子收拾好,不辜负交给他的重任。

夏侯渊打了败仗之后,曹军就往前线战场运了好多粮食,就想一下子把汉中给占了。刘备这边,就派黄忠去偷袭曹军运粮的队伍。可黄忠没在规定的时间回来,这时候赵云就带兵出去了,结果碰上了曹军。赵云人少,曹军太多,不过他还是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营地。嘿,他回来之后把营门打开,等曹军到的时候,又敲鼓又射箭的,一下子就把曹军搞得阵脚大乱。

赵云这一计谋可不比“空城计”差,就像刘备讲的“子龙一身都是胆也”。那么凶险的情况,赵云都能沉着又果断,被重重包围了还特别淡定,而且他自己都已经脱身了,却又毫不犹豫地返回战场去救自己的手下,他这胆量,一般人真的想都不敢想。

使一招疑兵之计,打开城门迎敌,最后反败为胜,这就更显出他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

从古到今,有这么句话,不考虑全局的人,就没能力谋划好局部。一个文臣武将有没有大格局、大胸怀,关键就看他能不能从大局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刘备铁了心要伐吴的时候,赵云就劝过刘备。当时蜀汉的局势是曹操已经没了,这时候先去打吴可不是啥聪明的决定,赵云说“先把魏给灭了,吴自然就会臣服”。可刘备被仇恨弄得脑子不清楚了,没理解赵云顾全大局的想法,就这么把好机会给错过了。

【败北曹军,郁郁失志】

赵云一直被称为“常胜将军”,谁能料到他最后竟然会输给那个被叫做“饭桶将军”的曹真。就因为这,赵云抑郁了一辈子,最后在悲愤中去世了。曹真是个什么样的人?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是曹操那边的人。他可不是曹操亲生的儿子,而是养子。听人说,他本来姓秦,他爸爸在战场上牺牲之后,曹操看他很聪明,就把他收为养子了。

曹真被曹操收养后,就和曹丕他们一块儿长大。曹操对待曹真,就跟对待自己亲生儿子没啥两样,可没偏心眼儿。曹真那力气可大了,特别勇猛。后来,他在曹军里担任了好几个重要职位,带着军队打了好多胜仗,最后成了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可实际上,汉中之战那时候,曹真就跟着曹操一块儿亲征到长安了,然后就被封了个中领军的职位。再之后,又被封成镇西将军,就替曹操在河西那儿镇守。他,还让曹魏把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给恢复了。曹真还狠狠挫败过诸葛亮,在陈仓设下了圈套,搞得前来攻打这儿的诸葛亮啥好处都没捞着,只能空手回去。

曹军里有这么一个人,那可是顶梁柱一样的存在,他能狠狠打击诸葛亮那边的势力。不管怎么看,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是个没用的“饭桶”。而且,他还把常胜将军赵云给打败了。就因为他,赵云后半辈子都没啥光彩,只能隐没在黑暗里,最后郁郁而终。这都是他凭借自己的本事做到的。

建兴六年的时候,诸葛亮放话要从斜谷道出兵去攻打魏国。这一招可厉害,把曹真和他的大军都给吸引过来抵抗。可诸葛亮,这是在声东击西,他带着大部队去攻打祁山了,只让赵云带着为数不多的兵力去跟曹魏的大军对抗。

关羽、张飞这些大将都不在了以后,老将赵云,就凭着对蜀汉的一片忠心,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做疑兵的任务,这可给诸葛亮攻打祁山减轻不少压力。

张郃打败马谡之后,曹真就领兵去攻打赵云了。赵云那边兵力少,曹真那边兵力强。赵云在箕谷吃了败仗后,可没有慌神儿,他很快把兵力重新整合起来进行防御,这才没输得太惨。赵云一心为国,尽自己的职责,哪怕处于失败的局面,他也把损失减到了最小,给蜀汉留存下了有生力量。

《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里夸赵子龙“厚重”,这就把赵云敦厚稳重的性格给展现出来。马谡丢了街亭,结果疑兵计被人看穿了,曹真带着大军来攻打箕谷,赵云人少打不过人家,可他还是拼了老命组织防守。

退兵之后,就被降职成镇军将军了。在那么多的史书里面,压根就找不到赵云有啥抱怨或者不满的记载。

诸葛亮带兵出祁山的时候,好多人都想当先锋大将。可对于疑军主将这个差事,史书里都没记载有人主动请求承担的。为啥?这活儿既捞不着军功,危险还特别大。老将赵云接下这个疑军的任务,这就足以看出他那敦厚的性情。

赵云打了一场不太光彩的仗,最后还因为这个被降了官职。“赵云和邓芝兵少,敌人强大,在箕谷打了败仗,不过他们收拢士兵坚守,才没败得太惨。”

军败退之后,赵云就被降职成镇军将军了。这场败战可太不光彩了,对赵云的影响那是相当大。赵云一直是常胜将军,突然被打败了,就因为这,本来就不高的官职还被降了,这可让赵云陷入了郁郁不得志的境地,想摆脱都摆脱不了。

【完美英雄,艺术形象】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可不少,赵云在这些英雄里那可是相当耀眼的存在,是个特别完美的英雄形象,谁都没法忽视他。在某种意义上,赵云都能代表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虽然他的艺术形象和史实有点不一样,但他给“完美英雄”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从《三国志》一直到《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绘就没断过。他的形象一直在变,可他忠诚又尽责、老实又稳重,怀着仁政的理想,有着忠信的品质,大局意识强,能知人识人,还浑身是胆,这些形象一点都没变过。这些品质,那可是成了老百姓心中完美英雄的标准。

沈伯俊先生说过:“在《三国演义》数不清的读者心里,除了诸葛亮,最招人喜欢的人物就得是赵云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有很多《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他们评选“最喜爱的三国人物”的时候,也把赵云排在了第二位。……罗贯中可是把赵云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光彩夺目。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里赞词没多少,但用了个含义很丰富的词“厚重”来总结赵云的高尚人品。赵云的厚重、高雅,和那些追名逐利之人的庸俗,对比可鲜明了。而且,淡泊名利、谦逊恭敬不去争什么,这肯定是赵云名位不高的一个原因。

建兴六年十一月,诸葛亮给后主上了《出师表》,这里面有“丧赵云”这样的话。那就能推断出赵云是在建兴六年十一月之前就去世了。这时候离他被贬职也就半年的时间,这就很明显能看出赵云最后的日子是过得很黯淡的。

赵云在刘备身边待了三十多年,他的经历可丰富了,跟主公的感情也特别深,这哪是后来加入蜀汉集团的那些人能比的。可那些人的官职都比赵云高。

赵云被曹真打败,这可是他一辈子的痛。这痛,可不单是在计谋战术上输了,更在于这在他向来“常胜”的履历里是很糟糕的一笔。他能不去计较那些资历没他老但官职比他高的人,可心里被曹真打败这道坎儿,他就是过不去。

【结语:】

赵云逝世三十多年后,才被后人据理力争,追谥为“顺平侯”。这位将军,一辈子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功劳那可不小,在蜀军将士里威望也挺高。可实际上,他没那么大权力,也没多受尊崇,更谈不上光彩照人。他心里的憋屈,壮志没法实现,在败给曹真之后到了顶点,最后只能黯淡离世,真的是个悲剧。

1 阅读:64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