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大家谈论最多的高考志愿填报时,几乎都绕不开几个热门专业?从“计算机科学”到“人工智能”,每个听起来都像是未来的香饽饽。
可问题来了,随着这些专业热度越来越高,里面的“坑”也越挖越深。张雪峰曾经在各种公开场合提到这些专业,但他可不止是为了“捧红”它们,更多的是提醒大家,这些专业的背后,藏着不少“潜规则”。
张雪峰的专业建议,冷门与热门专业的博弈张雪峰是谁?如果你是个对高考、志愿填报稍有关注的人,应该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从“网红讲师”到“高考志愿辅导”,他早已成为了高三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灯塔”。而他对专业的建议,一直被视为“指路明灯”。
但是,张雪峰的一些“冷静”分析,常常会掀起一阵阵争议。比如他提到,985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曾经一度热门,而如今,学生们转身就逃,因为在就业市场上,这个专业越来越不吃香。
张雪峰推荐的6个热门专业,将来可能哭着毕业,背后原因很现实张雪峰重点推荐的六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法学、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
这些专业之所以成为“热门”,可不是没有理由的。
毕竟时代的变迁让这些领域充满了发展机会与潜力。
但反过来,正是因为“热门”,背后也有着不少隐忧和风险。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绝对是目前最“火”的专业之一。从互联网大厂到AI新贵,哪个行业都少不了“码农”的身影。
然而,张雪峰提醒大家,计算机行业饱和度上升。大规模的招生加上就业市场需求下降以及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导致如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对的竞争很激烈。
2电气工程电气工程,这个传统工科的“铁饭碗”,一直被认为是“稳稳的幸福”。
但张雪峰指出,电气工程的就业市场虽然庞大,但已经呈现出竞争白热化的态势。无论是电网系统,还是智能电气设备的研发,人才需求虽大,但供给更大。“不是你选了电气工程就能躺平过一生,这个行业也在不断淘汰低端人才。”
3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几乎和计算机科学齐名,尤其在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这个专业成了不少学生心中的“金饭碗”。
可张雪峰的观点却很直接:“电子信息工程是最‘卷’的工科之一。”高端研发岗位固然诱人,但门槛也高得吓人。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进入到的是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优化岗位,离想象中的“技术大牛”差了不止一个银河系。
4法学法学,听起来满是正义与高薪的光环,谁不想穿着律师袍站在法庭上慷慨陈词?
然而,张雪峰提到,如今的法学专业已经变成了“公务员专业”。几乎所有法学毕业生都奔着公考去了。市场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吸纳能力远远不如其扩招的速度,“没有公务员编制,法学生的路有点窄。”
5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这个曾经风花雪月的文科专业,如今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冷遇。
张雪峰曾开玩笑说,“这个专业就业基本是三个方向,要么当老师,要么当编辑,要么考公考编。”
可问题是,师范类院校的扩招让这个方向的“饱和度”达到了新高点。
与此同时,出版行业的“互联网化”也让传统编辑职位越来越少,毕业生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困境。
而考公考编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6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专业的崛起可谓是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几乎所有大学都开始抢占这个新兴领域。
张雪峰不否认AI的潜力,但他也警示道:“人工智能的技术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
如今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供给已经开始出现过剩的苗头,很多学生学了四年,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依然只是“入门级”。
热门专业的风险:你真的准备好了吗?张雪峰的提醒并非空穴来风。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蜂拥报考这些热门专业,问题也逐渐暴露。
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气工程虽然稳,但同样面临着行业转型的挑战。而法学和汉语言文学则在扩招与市场需求不对等的压力下,未来就业可能越来越窄。
至于人工智能,虽说前景广阔,但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体系尚不成熟,很多毕业生只能在基层岗位苦苦积累,离“AI大牛”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校招生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供过于求的隐忧高校扩招是一个双刃剑。随着热门专业招生人数的大幅增长,就业市场却未能同步扩大。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行业的裁员和降薪现象频繁爆出,特别是在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相关岗位中。张雪峰还提到,曾经热门的土木工程专业,如今已沦为“没人愿意学”的冷门专业,许多高校不得不缩减招生规模。
现实原因与学生选择建议:专业热度并非选择标准张雪峰的分析给了学生和家长一个明确的提醒——“不要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变化莫测,所谓的热门专业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饱和。薪酬待遇下降、失业率上升等问题都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凸显出来。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应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
结语:张雪峰的建议不是万能,理性选择才是关键张雪峰的建议固然有其参考价值,但学生和家长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每个专业都有其发展周期,热门专业并非万全之策。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