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綦江河边百年不衰老街,因起名西湖而引人关注

巧云聊旅游 2024-03-02 17:50:35

綦江河边有很多有名的古街古镇,最盛名的莫过于綦江区的东溪古镇,还有江津区的仁沱古镇和真武古镇,有很多古街因库区原因而消失,最典型的莫过于青泊老街。江津区西湖镇的西湖老街则是个例外,它形成于清朝宣统元年,建场以来百年不衰,或许西湖老街是綦江河唯一没有因交通方式的变更而衰落的老街,本文就写一写西湖老街。

西湖老街是西湖镇的起底家业,如果没有西湖老街,想来现在的西湖镇就是骆来山镇管辖下的一个自然村。为何说西湖镇是骆来山镇管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这跟西湖镇与骆来山镇之间历史上的管辖关系。骆来山镇说来也挺有意思,解放初期因比较富余就析出部分村设西湖乡,后来骆来山镇并入西湖镇,不可谓是风水轮流转。

西湖老街形成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起初只有3家“腰店子”,腰就是幺,意思就是小,西湖老街乃至西湖镇就是以这三家小店发展起来的。三家小店地处綦江河边,以水路为主的当时说得上是交通便利,不出两年已经有30多户人家在此地安家落业。30多户人家的生活区,民间便自行赶场,因此场位于綦江河边的一处坪坝上,因此叫河坝场。

河坝场是民间自发赶场,江津知县没有记录在案,亦没有官方认可,只是个野场,因此只能归当时杜市里四都二甲,二甲也就是曾经的黄泥乡,后来的骆来山镇。河坝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三家小店发展成场,除了交通上的便利,就是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战乱。战乱的原因,使得河坝场变成一处避难的最佳场所。

民国2年 (1913)一场大水把河坝场给淹没,为避免将来受大水困扰,将河坝场向高处转移,也就是现在的西湖镇的几条老街。河坝场迁新址后又迎来一波建设高潮,不仅拥有完整的配套设施,还有完善的人货两用码头,依靠着码头经济让河坝场成为綦江河边最重要的集市之一。随着河坝场兴起,前来做买卖和游客都慕名而来。期间有位清朝末期大秀才来游玩,看到綦江河边美丽的风景感叹不亚于西湖美景,加上河坝场地处綦江河西岸,河坝场因此更名为西湖场。

民国10年(1921)西湖场编为14团,民国24年(1935)江津县分区设署,西湖场为县1区西湖联保,民国29年(1940)西湖联保撤销并入黄泥镇。1953年黄泥乡析出设西湖乡,同时江津县的13区公所驻地就在西湖场的桂兰祠,西湖乡公所则设在平等丘。1956年撤销13区,西湖乡归贾嗣区管辖。1958年西湖乡改为西湖公社,年末将西湖公社更名为河坝公社。

更名为河坝公社的缘由很难说清楚,一说是启用老地名比较有历史意义,这个说法很显然站不住脚,以当时的社会气氛,更名应该是红卫,红旗,卫星、红星、前进等之类的名字,起用老地方名字跟当时的社会气氛和文化背景背道而驰。另一种说法是杭州西湖名气非常大,启用西湖公社这个名字杭州那边反对,最后不得不将西湖公社启用老地名。西湖公社改名字有太多的疑问,或许也只有当时参与更名的工作人员知道内情,不过知道内情的人也不多,毕竟那是上世纪的事,见证者活下来的也得是古稀以上的岁数了。

分单干后河坝公社改为乡,1993年河坝乡和青泊乡合并设河坝镇,场镇驻地河坝场。可能是得到杭州市西湖管理委员会的批准,河坝镇在1999年又更名为西湖镇。更名西湖镇确实作用非常大,风景美如画的河坝镇更名西湖镇对未来的旅游业有帮助。黄泥镇后来更名为骆来山镇,跟后来开发骆来山旅游项目也是同等道理。2001年长林乡、金泉乡的4个村并入西湖镇,2004年骆来山镇并入西湖镇。骆来山镇是不是感到很憋屈,解放初期分地出来设西湖乡,后来被并入西湖镇,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吞。

西湖老街是西湖镇的起底家业,始于清朝末期,兴于民国,盛于上世纪的70、80年代。进入90年代后随着水路的没落和陆路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人们更倾向于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因此当地人都在公路边修建房子。后来又在公路旁建菜市场,村民就将赶场转移到菜市场,至本世纪初开始,老街就开始逐步冷清,加上库区问题,居住在老街的人开始减少。担心库区水位上升将老街淹没,看来是多余的,三峡大坝合拢以来,西湖老街就没有被淹没过。

西湖老街保留有几条完整的老街,其中的西湖正街,中坝子街、滨湖路、下窄子口街,还有就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湖渡口,喜欢逛西湖老街的朋友何不来看看。老街上的茶馆、老牌餐馆,还有人渡船,够你玩的,当然要是赶场天来的话更有玩头。四公里或者龙洲湾都有客运车直达西湖,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 阅读:14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