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康雍乾三朝,《明史》的缔造者张廷玉,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帅帅说历史 2023-01-14 14:11:03

(清朝科举)

康熙三十六年,张廷玉二十六岁,这一年,他意气风发,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继而入朝为官,报效朝廷。

张廷玉学问很好,十里八乡都有才名,区区科举对他而言不成问题,所以这一次他很有信心。

然而,张廷玉很有信心,但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心里却很没底。

自己是这一届科举的主考官,自己的儿子参加这一届科举,那是取他的仕,还是不取他的仕呢?

录取了儿子,难免别人说闲话,说他这个父亲徇私舞弊,提携犬子,可如果不录取儿子,自己的儿子明明有真才实学,考取功名靠的是真本事,凭什么要被刷下去?

两难之下,老父亲决定,让张廷玉放弃参加这一次科举考试。

对张廷玉来说,父亲的决定是绝对的权威,就算他再有心奔赴功名,也只能黯然的从考场的大门离开。

近在眼前的功名只能放弃,三年之后,父亲终于不再担任主考官,张廷玉这才敢大大方方的参加科考,入仕为官。

(张廷玉 画像)

三年看似很短,但人生中有几个三年呢?

又或者说,当今社会的三年似乎很普通,因为当代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七十七岁。

然而,相比之安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却只有可怜的三十岁左右。

这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短暂而匆忙的一生中,只有十个三年。

而如今,张廷玉就已经浪费掉了一个三年。

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三年是一种浪费,但若观后世,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这三年的机缘巧合,改变了张廷玉的命运。

因为就在他入仕的这一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

他入仕时的职位是翰林院庶吉士,那时节康熙几年也不去一趟翰林院,却偏偏在张廷玉入仕时到翰林院中挑选大臣做他的随行秘书,更巧的是,康熙一到翰林院,就相中了张廷玉。

恰好是这个关键的三年,把张廷玉推上了这个时间节点,他早去也不行,晚到也不能,这岂非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

成了皇帝随行秘书的张廷玉,主要负责两件事儿,一是写诗,二是记录。

(张廷玉手书)

康熙晚年,基本上无论到了哪里,都会带着张廷玉同行。

遇到秀丽的景致,康熙便要张廷玉作诗庆贺,碰到什么值得纪念的事件,康熙也要张廷玉稍加润色,记录下来,张廷玉奋笔疾书,替皇帝创作出了一堆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随着这些作品的问世,张廷玉的职务也越来越高,到康熙皇帝驾崩之前,张廷玉已经位任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

康熙死,雍正立。

雍正皇帝的这个皇位,可以说是十分得来不易,为了当皇帝,雍正当年恐怕是绞尽脑汁,连吃奶的劲儿也用上了。

皇位来之不易,雍正倍感珍惜,所以新皇帝上台第一件事儿,就是培养自己的人事班底,稳固自己的帝位。

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康熙遗留下的这一批大臣肯定是不能再用了,而张廷玉作为康熙的秘书,自然也应该坐冷板凳。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雍正权力集团的第一位权臣兼红人,正是张廷玉。

这和张廷玉才华横溢,的确十分优秀有关系,然而如果单是有文化这一条,在向来严苛的雍正皇帝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能让雍正摒弃张廷玉是先帝一朝的大臣而委以重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张廷玉的父亲,张英。

(张英 形象)

因为当年雍正尚未登基,仍然是皇子时,张英是雍正的授业恩师。

作为藩邸旧臣的儿子,雍正对张氏一家有着无限的亲和力和信任感,张廷玉能在雍正一朝继续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雍正皇帝之严苛,在历史上是出了名儿的。

或许是当年九子夺嫡凶残诡谲的乱局给雍正留下了心理阴影,又或者是此时的清王朝的官员们实在狡猾,使得皇帝本人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不得不拿出一副冷酷无情,残忍嗜血的面孔来。

在内政上对雍正多有帮助的隆科多被永久圈禁,助力雍正登基的头号重臣年羹尧落得了一个兔死狗烹,就连吃瓜群众查嗣庭也因为文字狱案含冤而死。

清朝的官员不称微臣而称奴才,这或许只是一种自嘲,并不见得皇帝真的把他们当成奴才,然而大清的官员在雍正的眼里,别说是奴才,恐怕连条狗都不如。

尽管如此刻薄寡恩,冷酷无情,但雍正对张廷玉的礼遇,却从来都没有变过。

雍正每每接见张廷玉,热情备至,无话不谈,几乎清王朝当时所有的军政要务,雍正都会毫无保留的拿出来请张廷玉来给出参考意见,以便自己决断。

别的不说,雍正所设立的军机处(相当于明朝的内阁,但权力比内阁小很多)这个机构,其规章制度,就多半出自张廷玉之手。

(军机处一角)

张廷玉入职军机处,典掌政务,陪王伴驾,又兼任吏部和礼部的工作,可以说,有清一朝,上一个如此位高权重的大臣,还是那个“我全都要”的鳌拜。

雍正临死前,张廷玉作为头号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乾隆。

并且,雍正特地留下谕旨,准许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葬在自己的身边,有和自己一起吃冷猪肉的机会。

朋友们,能够配享太庙,这无疑是古代大臣能在死后得到的最高殊荣,由此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感情真不是盖的。

乾隆初立,朝廷上的权臣除了张廷玉,还有一位鄂尔泰。

张廷玉和鄂尔泰行事风格相差极大,因此水火不容,乾隆作为领导,时常在两者之间调和,但新皇帝仍然是对张廷玉的偏袒更多。

乾隆对张廷玉的敬重,比之其父雍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每召见,从不直呼其名,而以张先生,张老师相称,那个热情的劲头儿就别提了。

这样的举动使得张廷玉认为,康雍乾三代君王对自己都怀有一颗真挚热烈,充满信任的心,那自己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然而,张廷玉错看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 画像)

作为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治驭臣下的心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乾隆对张廷玉如此谦虚,不过是因为新君初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得不拉拢如张廷玉这种极有权势的大臣,以此来赢得他们的支持,而一旦乾隆认为皇权的统治性已经完完全全的在自己手里时,他就会毫不犹豫的踢开张廷玉。

当然,张廷玉也不是傻子,一开始他感觉不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后知后觉,察觉到了乾隆皇帝对自己不过是皮笑肉不笑,是在利用自己。

张廷玉又认为,自己在这样心机叵测的皇帝手下打工,恐怕难有一个好的结局,于是他很快称病辞官,想要回乡颐养天年。

对于张廷玉的急流勇退,乾隆皇帝很是不悦,他对张廷玉说: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两朝先帝对你礼遇甚佳,你身负遗命,将来还要配享太庙,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但是很显然,张廷玉是铁了心的要离职,所以就算乾隆再三挽留,他还是表示自己身体不太行了,干不动了。

(请辞)

面对张廷玉如此强硬的请求,乾隆不愿再纠缠,虽然皇帝很想要榨干张廷玉的剩余价值,最好让这位老臣病死在工作岗位上,但现在人心凉了,想留也留不住了。

于是,乾隆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准予他辞官回乡。

皇帝同意了,张廷玉可以就此功成身退,然而这位精明一世的大清权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却犯了糊涂。

临走之前,他专程去拜见了一次乾隆皇帝,他向乾隆发问,自己现在离开朝堂,不再担任职务,名声和威望会逐渐降低,恐怕会被众人遗忘,虚名浮利自己都不在乎,自己唯一在乎的,是自己死后,是否能够配享太庙。

这是什么意思?很明显,张廷玉是在询问乾隆,是否能遵守先帝雍正留下来的承诺。

面对婆婆妈妈的张廷玉,乾隆皇帝已经很不耐烦,但出于对这位三朝老臣的理解和尊重,乾隆不仅欣然表示一定会遵守承诺,让你死后到太庙去陪伴先帝,甚至还专门给张廷玉出具了一份凭证,表示自己绝对不会食言。

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脸上笑意盈盈,然而心里却是大为光火,他忍着怒火送走了张廷玉,并让他第二天一早来宫中领旨谢恩。

如果第二天张廷玉老老实实的领旨谢恩,那么一切还算圆满,但奇怪的是,第二天一早,张廷玉却鬼使神差般的没有进宫,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去面见乾隆。

这一次,乾隆皇帝的愤怒终于无以复加,你要退休我让你退休,你要凭证我给你凭证,现在让你领旨谢恩,你却懈怠到不愿意自己前来,你这不纯纯是瞧不起我么?

乾隆大怒,要求张廷玉进宫来向自己解释这几天为何行事如此荒唐,然而这个让张廷玉进宫请罪的旨意还没下达到张廷玉的手上,张廷玉就提前跑到皇帝的面前认罪了。

罪是认了,但张廷玉的这个举动,却招致了更大的祸端。

因为,没有得到皇命的张廷玉能够提前来请罪,很明显是朝廷里有人提前向张廷玉泄露了风声。

(太庙一角)

作为一个君主专制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最为痛恨的,就是官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清白一世的张廷玉被乾隆扣上了朋党的帽子,别说配享太庙,就连官位也要不保了。

虽然官位不保,但毕竟小命还在,张廷玉千恩万谢,失魂落魄的离开了紫禁城,回到了老家,然而不久后又遭到乾隆抄家,尽数收缴其家财,混到这一步,张廷玉辉煌灿烂的一生,算是彻底破产了。

八十四岁,张廷玉病逝于家中。

茅屋寒微,家徒四壁,这位闪耀于康雍乾政治舞台的旷世名臣就以这样一种凄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光暗明灭的一生。

张廷玉不会知道,在他死后,乾隆皇帝还是把他放到了太庙里。

那一方小小的牌位镌刻着张廷玉更加小小的名字,所有风起云涌的故事,惊心动魄的往事,都在这一刻,归于平静。

有清一代,配享太庙者二十六人,为汉人者,唯张廷玉一人尔。

0 阅读:33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