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了《南史》和《北史》的李延寿,他的人生可比这两本还有意思

帅帅说历史 2023-01-14 14:11:04

《南史》

《二十四史》第十三本和第十四本,分别是《南史》和《北史》,作者是李延寿。

《南史》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历史,大概就是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

而《北史》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历史,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以及一部分隋朝的历史。

有趣的是,李延寿作为一个著名史学家,史书上却没有留下他的生卒。

翻遍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史料,你都找不到这位老兄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什么时候领便当的。

不过,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生卒年月,但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李延寿生活在唐太宗初年和唐高宗初年这三十年的时间里。

三十年里,李延寿担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符玺郎等职务,这些工作有些是负责做饭的, 有些是负责改稿子的,有些是负责看仓库的,都是些闲官偏官,一无大权,二无实权,可见李延寿在政治舞台上并没有作为,他一生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事业,就是修史。

当然,李延寿不是生下来就要立志修史,就如司马迁不是打小就要写《史记》,而是因为家学渊源,李延寿的父亲就是写史出身。

李延寿的父亲,叫做李大师。

李大师,人如其名,是一位大师。

(李大师 形象)

这位大师在隋唐时期就立志写一本记录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史书,只可惜那时节世道纷乱,政权更迭,李大师也一直过不上安生日子,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写,中途因为各种琐事不得不停笔,等到生活完全安定下来,终于有时间埋头创作时,已经来到了唐武德九年。

这个时候的李大师,身体情况已经很不好了,就算他每天笔耕不辍,熬夜加班赶稿子,也实在是写不完了。

贞观二年,李大师因病撒手而去,留下一句无限悲伤的遗言:

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

我想要写的史书没有写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古来圣贤发奋著书,文王演周易,左丘著国语,屈原有离骚,孔子有论语,韩非子有说难孤愤,吕不韦有吕氏春秋,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多数都是穷极一生,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遗憾固然值得惋惜,但遗憾才是人生的常态。

任何人都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体面的失败,只有贤人才能做到。

李大师的夙愿未了,但却并没有结束,而是落到了儿子李延寿的身上。

从两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受到门阀制度的影响,人们对门第,出身的观念,还是很看重的。

(门阀士族)

那时节的人们不提倡,也不崇拜白手起家式的人物,而是喜欢搞背景调查,您要是出来混社会,祖上三代五代没有个显赫的人物,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背景,说白了就是血统。

甲说我祖上是丞相,乙说我祖上是皇族,丙说我祖上是名门,甲乙丙比来比去,比的其实是一个血统问题。

现在咱们不兴讲血统了,例如北京通天纹大妈那样的人,也基本上是少数了,因为现在讲血统的,只有宠物。

现在不讲,但在唐初,人们对这个还是很看重的,李延寿很显然也受到了这股不正之风的影响,他在《北史》的序章,也就是介绍作者本人的章节中还特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出身,说自己这个“李”姓,是炎黄二帝时期,皇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还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也就是老子,也是自己的祖先。

我们要知道,终唐一朝,朝廷对宗教的态度大致是崇道抑佛,所以老子在唐朝的社会地位,那是非常特殊的,李延寿说老子是自己的祖先,很明显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唐太宗李世民 画像)

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公开高调宣布,李耳是他的祖宗,李延寿这么搞,等于是在和皇帝拉亲戚。

看得出来,李延寿同志迷恋祖上的光辉和地位(我们假设他说的是真的),但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己当前地位的不满。

是啊,李延寿的才学,其实并不比他的父亲差多少,但他的一生却实在是太平凡了。

他如此平稳的仕途让他没能青云直上,也不至于流放三千里,这位仁兄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过着一成不变,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于别人来说,这是平凡富足的一生,但对李延寿来说,却是一种慢性折磨。

你要么让我功成名就,闪耀青史,要么让我万劫不复,跌落深谷,这两者我都不畏惧,不害怕,我唯一恐惧的是,温水煮青蛙,钝刀子杀人,让我在二十岁时,就能看到我七八十岁的人生。

老子讲究无为,李延寿自诩是老子的后代,但却并没有继承老子的思想。

其实,人生中的光辉成就只不过是暂时的,平凡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老子骑牛图 局部)

这个世界上功成名就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寻生命的真谛,

所以,如何面对平凡,会把我们分成不同的样子。

有些人会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走向更大的堕落,而有些人,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迎难而上,触底反弹,永远不会对这个世界说不。

我想说,真正的胜利,不是追求那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能直面平凡,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罗曼罗兰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继续热爱它。

李延寿当然不可能认识罗曼罗兰,但是很显然,他还是很热爱生活的,至少他对编修《南史》和《北史》的工作是很热爱的。

《北史》

他曾经自己说“始末修撰,凡十六载”,意思是说自己为了写好这两部史书,那可是费了不少劲的,从贞观十七年到显庆四年,整整花了十六年。

纸面上是十六年,然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十六年,只是李延寿创作《南史》和《北史》的时间,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写史书和写小说,写杂记,那是不一样的。

小说一般都包含虚构创作,所以想写随时都可以动笔,但史书则不同,如果你想要写一本史书,你是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

你写《南史》,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的历史你要了解,你写《北史》,北魏的发展分裂和演变,你也要熟悉,如果两眼一抹黑,脑袋空空,任何准备都不做就开始写,那不纯属是胡编乱造了么?

所以,在真正开始创作之前,从贞观三年到贞观十七年,李延寿就开始大量搜集阅读南北朝的史料。

唐时,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是不予公开的,一般都藏于皇宫内苑之中,普通人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去查阅。

(抄录史籍)

李延寿是史官,他倒是可以自由出入,自由翻阅,但问题是,皇宫内苑不是图书馆,他看是可以,但是不能借阅,不能拿回家里,他又不是记忆力狂人,所以但凡查阅资料,李延寿都得自带纸笔,一边记录,一边誊抄,费那个劲就别提了。

李延寿所接触到的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所有史料,正史有五百六十六卷,野史有一千多卷,在这么庞大的史料基础上推陈出新,难度可想而知。

算上这些时间,李延寿写出这两部史书的时间,大概用了三十年。

朋友们啊,三十年,在纸面上只是一个数字,在电脑上用几秒钟就打了出来,可如果你真正的度过了三十年,你就会知道,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间。

三十年,呱呱坠地的婴儿可以生出另外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正当壮年的青年可以变成白发垂髫的老叟。

我们实在难以想象,李延寿为了修史,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李延寿 形象)

时至今日,我们翻开《南史》和《北史》时,还依稀能看到当年李延寿满含热爱,奋笔疾书的创作热情。

在他的笔下,南朝的凶残内斗,江南的烟雨朦胧,北朝的光怪陆离,六合八荒,如电影般一幕幕重现。

他在《南史》中曾说: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算是活了一百岁,也和刚刚出生就夭折差不多。

然而他《北史》中又说:志尚夷简,淡于荣利...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意思是,我只想要朴素的过完这一生,至于虚名浮利,我看得很淡,想要名垂青史,不一定非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自己只需要这一卷一卷的史书,就已经够了。

白驹过隙,时间匆匆过去,李延寿在创作史书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所追求的虚名浮利,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走向死亡的生命重新生长,他看到了乱世之中家国儿女的荣辱悲欢,他体会到了人作为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体,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他更加体会到了,人生在世,要追求的东西,不止名利,还有更多。

当年那个对世界充满质疑,充满了抱怨的年轻人,冥冥之中,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0 阅读:30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