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能够安顿好自己后半生的人,总是少数!

老方说老方说 2024-02-06 16:04:07

我已经见过好几个例子了,他们不管有钱没钱,还是聪明不聪明,反正下半生都是没有安顿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

照样是鼠目寸光,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得失和情绪,不会顾及以后如何。只要当下欢喜,哪怕将来洪水滔天。

这或许是根深蒂固的人性,我们传承下来的基因就是短视,想得太多反而不如安然享乐、胡作非为活得好。

但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矛盾,什么都是相对的,所谓乐极生悲,没有一直欢喜的道理。

40岁后:能够安顿好自己后半生的人,总是少数!

要想安顿好后半生,那最好是在40岁之前就开始未雨绸缪。可如我们所见,大家好像都是在度日如年,盼着终于可以不用工作去享受生活,根本没有真正去行动。

只有极少数人,他们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栽树,一直到几十年后,他们才能坐在树荫下坦然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死亡。

幸福的人生都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下面就讲一讲别人的不幸,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首先是A君,他一辈子都是精明,从不吃亏,哪怕是亲兄弟也从他这里占不到便宜,但到了60岁后,无论家庭还是他所以为的“事业”,都成了空谈,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后来他因病过世,实际上是心气郁结,积忧成疾,念及他这一生,让人徒增唏嘘。

随波逐流,总是不值得。

放弃挣扎会让人感到轻松,浑浑噩噩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样跌到谷底绝对不会有什么“触底反弹”,只会是沉沦苦海。

很多人都是被环境所驱使着,心有不甘却不知道要怎么办,或者说根本就不想麻烦了,生死有命吧,老天爷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中年后,我特别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何必活得太累呢,头脑简单点,欲望少一点,每天吃吃喝喝,自得其乐……这样不好吗?

我有个长辈就是这样,他一辈子辛劳,可身体好,从来没有什么病患,别人说他没心没肺他也嬉笑自若。

不过,我认为这未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日子已经很苦了,还能怎么办呢?明知是不值得,还要随波逐流,这何尝不是苦难深重。

压抑自己的人,不可能扬眉吐气。

我另一个长辈追求的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赚钱、当官、出名之类,前半生是要求自己成为“有钱人”,后半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因为家庭条件确实薄弱,他几十年都没有达成所愿,可以说一直是处于压抑、甚至是愤懑的状态。

越是清楚差距就越是不甘心,但现实里又不得不装成不在意的样子,维护所谓的世故人情,结果就是自我折磨。所以这个长辈的身体还不如上面那个长辈健康。

我曾对比他们,想谁更值得一些,但一直没有想明白到底哪个更好。

反正不管是随波逐流还是压抑内心,以“会装”为成熟和懂人情世故,我都不愿意。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这是曾国藩的对联,意思是天下事什么都是相对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顺境逆境都是磨砺,人生一辈子有乐亦有忧,没有绝对的快乐和忧愁。

所以要想安顿好自己的后半生(前半生通常都来不及),关键是做好心理建设,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成败看淡。

要知道,不是前半生吃苦后半生享福的逻辑,而是人生在世不称意,年年都有忧患事,我们必须平常心对待才行。

世界是变幻莫测的,它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这点不以人老为改变,因此我们说要安顿好后半生,实际上是强调把人生融入在某个事情上,让精神有寄托,生活感到充实,保持乐和忧的节奏,直到最后。

而这就不能只顾着自己了,就必须是为他人创造价值,唯有这种事业才是永恒的,有意义的。生命缘起性空,从来没有一个人自绝于社会还能超脱的例子,人必须是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寻求自我的超越和生命的升华。这样的人就是青春万岁,人生不老。

0 阅读:28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