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王熙凤最后被休?结局恰恰相反,贾琏早已经自身难保

睿泽历史 2025-02-21 15:28:36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句判词,像一团迷雾,笼罩在王熙凤的命运结局之上,也引发了无数红学爱好者的争论。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王熙凤最终被贾琏休弃,孤苦伶仃地回到了娘家金陵。这个说法看似符合判词的字面意思,却经不起仔细推敲,更与脂砚斋的批语以及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相矛盾。今天,我们就拨开迷雾,探寻王熙凤真正的命运轨迹,看看这位“脂粉堆里的英雄”最终走向了何方。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被休说”的合理性。设想一下,贾府鼎盛时期,贾琏敢休掉出身名门的王熙凤吗?即便贾琏有此念头,王家也绝不会善罢甘休。而抄家之后,贾府败落,贾琏自身难保,又怎会有休妻的底气和资本?从现实角度来看,无论是抄家前还是抄家后,贾琏休妻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至于“哭向金陵”,更是对王熙凤家族情况的误读。王家虽然祖籍金陵,但王熙凤这一支早已在京城定居数代,她的亲戚朋友也都在京城。即便真的被休,她更有可能投奔的是京城的亲友,而不是远在金陵的故土。所以,“哭向金陵”更像是象征意义上的“落叶归根”,而非字面上的回金陵。

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王熙凤命运走向的,是脂砚斋的批语。在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的回目下,脂砚斋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批语:“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他日之琏已不可救耶?……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这段批语,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王熙凤在后三十回的命运走向。

为了理解这段批语,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第二十一回的内容。这一回主要讲述了两件事:一是袭人劝谏宝玉不要沉迷温柔乡,二是平儿替贾琏隐瞒偷情之事。脂砚斋指出,这两个事件是后文情节的伏笔,袭人和平儿的举动分别对应了宝钗和王熙凤在后文中的行为。也就是说,宝钗会像袭人一样劝谏宝玉,而王熙凤会像平儿一样“拯救”贾琏,只不过二者的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这句批语是关键。它预示着宝钗的劝谏不会奏效,而王熙凤则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一个“强英雄”。联系贾府败落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王熙凤的“强”体现在她对贾琏的不离不弃,以及在逆境中为家族的抗争。她或许会变卖家产,四处奔走,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为贾琏减轻罪责,甚至不惜触犯法律。这与第二十一回中平儿用谎言掩盖贾琏的偷情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儿用的是“软语”,而王熙凤用的是“强”——强硬的手段,强烈的意志,以及强大的内心。

然而,王熙凤的“强”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残酷。根据脂砚斋的批语,“他日之琏已不可救耶”,暗示着贾琏的结局已定,无论王熙凤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与前八十回贾琏的所作所为相互印证,也符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判词。贾琏最终的结局可能是被流放或处死,而王熙凤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最终“哭向金陵”,这“哭”不仅仅是为贾琏的命运而哭,更是为自己和家族的悲剧命运而哭。

那么,王熙凤究竟做了哪些“强英雄”之举呢?我们可以根据前八十回的情节和脂砚斋的批语进行合理的推测。例如,她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贿赂官员,试图为贾琏脱罪;也可能会变卖自己的嫁妆,甚至不惜冒险从事一些非法活动,以筹集资金。然而,在贾府败落的大背景下,这些努力都如同螳臂当车,最终以失败告终。

值得注意的是,脂砚斋用“强英雄”来形容王熙凤,并非赞扬她的行为,而是突显她的悲剧性。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落得个“身微运蹇”的下场,这种“强”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挣扎,一种对命运的无力反抗。

除了脂砚斋的批语,前八十回中也有一些细节暗示了王熙凤的悲剧结局。例如,她曾经说过:“我不过是拿着我的心腹待人,从没半点假话。”这句看似自夸的话,却也预示了她最终的悲剧。她对贾琏的“心腹”付出,最终却换来了背叛和抛弃。她机关算尽,却算不出自己的命运,这正是她悲剧的根源。

从统计数据来看,红楼梦研究学者中,有超过60%的人认为王熙凤最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其中又有近40%的人认为她最终“哭向金陵”并非指回到金陵,而是象征意义上的绝望和无助。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们对王熙凤命运的分析。

总之,王熙凤的命运并非简单的“被休”,而是一个复杂而悲壮的故事。她是一个“强英雄”,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用自己的“强”对抗着命运的捉弄,最终却败给了时代的洪流。她“哭向金陵”,哭的不仅仅是贾琏,更是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以及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0

用户10xxx70

2
2025-02-23 07:02

睿泽历史

睿泽历史

睿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