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两个小时,小米第一款汽车SU7的发布会高潮迭起,精彩程度越来越像在发布一款手机。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发布会上,雷军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详尽拆解式地描述了小米汽车,从构造到造型,从体系到模式,整个过程像极了介绍一款手机。
2小时的讲解,从创新、配置、用料、工艺这几个方面,让用户建立对小米第一款汽车的信心。
我们发现,自从造车新势力进入汽车行业,新车发布越来越像发布新的手机,而消费者也倾向于将汽车与品牌创始人关联。比如华为的余承东,理想的李想,蔚来的李斌,特斯拉的马斯克,比亚迪的王传福,等等。他们成了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明星。他们的个人认知、态度、品质被投射到汽车上。
这是在燃油车时代没有的现象。有谁知道一汽大众的总经理是谁?东风汽车的总经理是谁?长安汽车的总经理是谁?上汽董事长是谁?这些人很少走上前台,因为没有必要。
在燃油车时代,机械结构和制造工艺决定了产品的品质,而到了信息时代,汽车升级使得越来越多的电气性能决定了汽车的品质,这些构成要素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消费者转而将对一个产品的信心,寄托于品牌创始人。
普遍的想法是,如果创始人是理工男,那么汽车的科技含量会高一些,如果创始人非常认真,汽车的品控会好一些,如果创始人只会营销,那么就需要多观察。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知识普及,消费者比较容易理解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而电气化、信息化的知识相对贫乏,需要更为详细的讲解和普及。因此在发布会上,用消费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描述这些参数,也成为这些造车明星的任务。
这样,越来越多的汽车发布会,变得越来越像手机等信息产品的发布会,实际上现在的汽车也越来越像一款电子产品,而汽车升级的终极形态就是四个轮子会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作个不太恰当的比方,2G手机相当于燃油车,3G、4G手机就相当于新能源汽车。对2G手机的升级来自于信息通讯技术的突破,势不可挡。同样汽车的升级也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仅仅是个别企业和政府的战略选择。
汽车发布会的形式和内容在悄悄地改变,衬托出燃油车的落寞,这背后反映了整个汽车行业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