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房“以旧换新”政策正成为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困局的重要工具。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50个城市启动该政策,覆盖了从中小城市到一线大都市的广泛区域。
政策主要通过“帮卖”、“收旧”和“补贴”三种模式,推动二手房市场和新房市场的双向流动。
这种看似能够缓解楼市疲态的政策,真的能带来全局性的突破吗?

过去一年,住房市场的疲态几乎贯穿了全年。
二手房市场冷清,挂牌量虽多,但成交率极低,许多老旧房源因年代久远难以吸引买家。而新房市场也并不乐观,特别是在中小城市,新房供应充足却销售缓慢,大量库存成为开发商的难题。
与此同时,居民的住房改善性需求却一直未被满足,许多老旧小区的房屋设施陈旧,已不适应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以旧换新”政策应运而生。
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存量房和增量房的高效流动,释放居民的购房意愿。

“以旧换新”政策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但细节决定了它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以郑州为例,当地的政策要求参与者先进行资质审核,包括房龄不超过20年、房屋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等基本条件。
此外,旧房贷款必须结清,装修情况则不会影响估价。接下来,专业机构会对旧房进行评估,购房者可根据估价决定是否参与置换。
若决定继续,他们可以缴纳一定定金,先锁定新房房源,同时由中介机构挂牌出售旧房。
在一些城市,例如北京,政策还规定,若旧房在90天内未售出,购房者可申请全额退还定金,而退款时间通常控制在15天内。
这直接回应了消费者最担心的置换风险问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时间保障。

政策并不仅仅局限于“帮卖”这一模式,在一些城市,政府通过国资平台推出“收旧”模式,这种模式不依赖市场交易,而是由政府直接收购存量房源,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或其他民生项目。
收购价格一般以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并给予一定补贴。
这种模式对于盘活难以流通的老旧房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推动了房产交易的回暖。
例如,南京通过“收旧”模式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为大量闲置房源找到了新的用途,有效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

“补贴”模式则是另一个亮点。政府通过补贴或税费减免的方式,降低了换房成本,直接吸引了更多购房者参与。
例如,南京一对年轻夫妇在出售旧房后,获得了5万元购房补贴,同时还享受了契税减免政策,这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换房压力。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新房市场逐渐回暖,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新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5%。二手房市场也因为挂牌量的增加和成交速度的提升焕发了新生。
尽管政策在一些地方表现出良好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帮卖”模式的核心在于市场流通效率,但如果市场整体冷清,旧房销售难度仍然较大。
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购买力不足,即便有政策扶持,二手房的成交率依然低迷,毕竟大多数买家如今还在观望,即便有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也不敢直接上车。
此外,“收旧”模式虽然直接有效,但目前规模较小,仅能覆盖少数试点区域,其普及性和实际影响有限。
而在“补贴”模式下,不同城市的补贴力度和覆盖范围差异明显,导致部分居民对政策公平性产生质疑。
与此同时,估价机制的不透明性也被多次提及。

一些居民反映,旧房的估价低于心理预期,影响了他们参与政策的积极性。
要让“以旧换新”政策真正赢得居民的信任,加强评估透明度、提高估价科学性是关键。另外,对于房价的估值等工作,也要更加的符合市场实际,用事实说话。
展望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仍面临多重挑战,但潜力巨大。
专家建议,在政策推广中可以进一步扩大“收旧”模式的覆盖范围,不仅限于城市核心区,也可以向周边区域延伸。

住房“以旧换新”不仅是一次政策创新,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优化调整的重要一步。
从当前的市场表现来看,政策的积极作用已经显现,但要实现长效机制的构建,还需要更全面的改革与支持。
对于许多改善型需求的居民来说,这项政策既是一个机会,也是对市场和政策信任的考验。
90天卖不掉旧房可退定金,这种设计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但要让更多人真正“安心上车”,还需政策与市场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范式转型与效果评估 科学出版社 2023
中国住房租赁:前景、思路与政策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