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国范围内的生育率持续下滑,但湖北省的天门市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出生率暴涨17%。
一个五线小城市,是如何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通过“发钱催生”扭转了人口下滑的局面?
要理解天门市的成就,就得先从它的历史谈起。这座小城并非一直低迷,2016年,天门市的新生儿数量高达18528人,在全国县级城市里都算得上是翘楚。
繁荣景象并未持续,接下来的几年,天门市的出生人数像坐滑梯一样不断下滑,到2023年只有6004人,刷新了历史最低纪录。
这种趋势,显然引起了天门市政府的深刻焦虑。一个地方人口锐减的背后,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力的消退、社会服务的缩减,而这一切对天门这样的五线小城来说,雪上加霜。

为了挽回局面,天门市决定“背水一战”。
2024年,他们推出了被称为“七条意见”的生育鼓励政策,这不是普通的口号式文件,而是一场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地行动。
简单说,天门市掏出了3900多万元,设立了一整套从孕检到育儿的补贴机制,力度之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比如,三孩家庭最高可以拿到28.51万元的各种补贴,这意味着政府直接帮生育家庭“减免”了大部分育儿成本。
与其他地区只发几千或几万元补贴不同,天门市这笔钱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到老百姓手里的“真金白银”。这一点,许多当地居民通过晒补贴到账记录直接证明了。

政策的核心不仅仅是“砸钱”,而是覆盖生育全过程,做到“有温度”。
生三孩的家庭,从产检开始就可以领取补贴,分娩时再领一笔补助。孩子出生后,家庭每月还能收到1000元的育儿补贴,连续发到孩子三岁为止。
除此之外,当地还推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购房补贴。
对于符合条件的生育家庭,最高可以享受12万元的购房补助;如果家庭成员是双职工教师或医务人员,还能额外增加6万元。
这种力度,让许多人感觉不仅是减轻育儿负担,甚至像“白送”一套房子。

然而,仅靠经济激励并不足以完全说服人们“敢生、愿生”。
天门市的政策制定者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还做了很多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工作。比如,推出了“五个一”服务项目。
宝妈生孩子时,有鲜花送到病床前;孩子出生后,户口登记、补贴发放等所有手续可以在一站式服务窗口一次性完成;家庭的实际困难,比如购房需求,也会得到直接支持。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极大地改善了宝妈的生育体验,让她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这些政策组合起来,既缓解了经济负担,又给予了心理慰藉。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天门市的执行力。
政策能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设计的精巧,还取决于落实的程度。为了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天门市各级领导层亲自挂帅,高度重视生育工作的推进。
比如,从市委书记到村镇干部,各级官员都参与到政策宣讲和监督执行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政府不仅挨家挨户调查16.5万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还通过基层网络摸清了每个家庭的实际需求,从而调整政策细节,让其更加精准。
甚至在一些村镇,干部们自掏腰包给新生儿家庭送尿不湿和奶粉,这种举动虽然微小,却足以打动人心。

尽管天门市的生育政策带来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人对这种“砸钱催生”的模式提出疑问:一旦补贴停止,生育率会不会再次下滑?
这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
天门市的成功背后,是一场大规模的财政投入,而这样的投入显然并非每个城市都能负担。
对于大城市来说,尽管经济能力更强,但其生活成本过高,单靠补贴难以真正触动居民的生育意愿;对于小城市来说,财政压力可能会让天门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天门的经验虽然值得学习,但不能简单照搬。
更重要的是,低生育率的问题远非“钱”能够单方面解决。

年轻人的生育顾虑不仅在于经济压力,还有对生活质量下降的担忧。
在高强度工作和快节奏生活下,许多人觉得生育会夺走他们的自由和幸福感。房价高企、教育成本高昂、职业发展受限,这些都是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现实难题。
因此,提升生育率不仅需要短期的经济刺激,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社会环境,降低育儿成本,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天门市的经验表明,政府的积极作为能够带来显著的短期效果,但长远来看,解决生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政策制定到执行,从经济支持到情感关怀,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社区,都需要形成合力。
未来,我们能否真正实现生育率的持续提升,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兼顾短期成效和长期发展的道路。
2025年,天门的婴儿啼哭声还在大街小巷回荡。这场“人口奇迹”会不会成为其他城市的未来样本?
答案还需时间来检验,但至少,天门市已经点燃了一把希望的火种。
参考资料:
长江云新闻:出生人口快速增长 楼市火爆 为什么是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