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贵州的酒中真趣

大心学 2025-01-10 09:51:47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身处蛮夷之地,他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王阳明喜欢喝酒,可谓去到哪里喝到哪里,自称“海内交游唯酒伴”。正好贵州在当时已经盛产美酒,这让他感到十分高兴。

搭好草庐后,王阳明就用当地夷人的陶土酒杯痛饮一番,并留下《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龙场条件艰苦,山路难行,人容易疲累和染上毒痢,王阳明发现喝酒能够有效消除疲劳和去除毒痢,所以每天都要喝一点。他希望效法唐尧教化百姓,在贵州践行圣人之学的传播。不过,由于言语不通、夷人不认识字,不能绑着脸孔如教书先生那样对夷人讲课,加上初来报到,所以他首先要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幸好,贵州人热情,喜欢喝酒。亲民,没有什么比真诚和喝酒更好的方式了,王阳明心想。于是,王阳明经常与当地人经常围在一起喝酒,大家很快相熟下来。不久,一起喝酒的人还有从中原过来的人,这些人中不乏亡命之徒,却不影响大家把酒言欢。

喝酒增强了王阳明的狂者胸次,让他在追求圣人之道的路上勇往直前,甚至忘却生死荣辱。终于,在龙场某天晚上,他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与亡命之徒谈论知行合一的学说,听众并没有质疑辩论。久而久之,当地夷人也喜欢听讲。王阳明对士大夫讲知行合一,反而有很多意见,多是批评争议不采纳。传授学问最怕有意见的人,他们只是担忧听到和看见的不够多。良知上的闻见越多,受的蒙蔽越重。反而是不曾读书的人,更容易与他说明白。真性情,在学问中,也在酒杯中。

受提学副使席席书的邀请,王阳明开讲于贵阳文明书院。期间有些学生过来看望和听课,师生情谊深厚,大家少不了一起喝酒。老师豪气痛饮,一些学生却未能放开喝。王阳明于是写下《诸生》这首诗:“人生多离别,佳会难再遇。如何百里来,三宿便辞去?有琴不肯弹,有酒不肯御。远陟见深情,宁予有弗顾?洞云还自栖,溪月谁同步?不念南寺时,寒江雪将暮?不记西园日,桃花夹川路?相去倏几月,秋风落高树。富贵犹尘沙,浮名亦飞絮。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茆堂好同住。”他告诉学生,不应该“有酒不肯御”,喝酒应该尽兴,与“吾道有真趣”结合。

王阳明是真豪杰,其心学极具感染力、给予人力量,与他喜欢喝酒是不可分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