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爷爷房颤25年,心跳规律不复发,医生:他的护心技巧值得参考

河西有事 2025-04-04 01:23:51

在生活中,我们总觉得一些疾病是突然 “降临” 的,就拿房颤来说,不少人认为它是毫无征兆、猛地出现的。可实际上,房颤往往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日积月累的 “恶果”。就像隔壁 75 岁的李爷爷,他被确诊房颤的经历,就像给大家敲响了一记警钟。

李爷爷回忆起当年被确诊房颤时,医生详细询问了他平时的生活习惯。那时候,李爷爷工作繁忙,压力像座大山,常常熬夜加班,整个人疲惫不堪。吃饭也毫无规律可言,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算吃,也是匆匆应付几口。喝水更是随意,只有口渴得不行了,才想起去喝上一口。当时的他,压根没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会对心脏健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每次感到心慌、心悸,他都只当是累了,想着休息一下就好,可没想到,房颤就这么悄无声息地 “找上门” 了。

其实,像李爷爷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很多人一开始只是偶尔感觉心跳乱,没把这当回事,总觉得过段时间就好了,结果就这么拖着。等到症状越来越严重,实在受不了了,才匆匆跑去医院。殊不知,长期睡眠不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规律的人,患房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近 40%。而那些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人,如果不好好控制病情,房颤的风险更是会翻倍增长。所以说,房颤看似是一种 “突发” 的心律问题,实则是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慢慢积累的结果。

好在李爷爷是个行动派,确诊房颤后,他痛定思痛,决心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饮食结构入手。以前吃饭,李爷爷口味偏重,做菜时盐放得特别多,肉也吃得多,蔬菜却很少碰。医生严肃地告诉他,高盐高脂的食物会使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正是诱发房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李爷爷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慢慢改变。他先从减少盐的用量做起,以前咸得 “上头” 的菜,现在做得清淡许多。接着,他减少红肉的摄入,转而多吃鱼、鸡肉,还经常吃豆制品。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去了解哪些食物富含镁和钾,像香蕉、深色绿叶菜、坚果等,都成了他餐桌上的常客。研究发现,镁和钾对维持心脏电解质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这两种元素的人,心律失常的风险比普通人高两倍以上。

特别是镁,它就像心脏的 “稳定器”,能帮助心脏稳定节律,防止过度兴奋。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的饮食里镁的摄入往往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不少房颤患者在调整饮食后,心悸症状会有所缓解。李爷爷每天还养成了喝足够水的习惯。医生叮嘱他,血液黏稠度高的人,血栓形成的风险更大,而房颤本身就容易导致血流不畅,如果水喝得少,血液更容易变得粘稠,增加脑梗的风险。所以,李爷爷每天都会认真量好 1500~2000ml 的水,按时喝完。一段时间后,他明显感觉血液循环改善了,心跳也比以前更稳定,就像给心脏的 “河道” 疏通了,水流顺畅了,心脏也舒服了。

除了饮食,李爷爷还特别注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多人都忽略了情绪对心脏的影响,其实,长期焦虑、紧张的人,患心律失常的概率比情绪稳定的人高 50% 以上。李爷爷以前脾气有点急,遇到点事就容易上火,一生气心跳就特别快。医生告诉他,情绪波动大,交感神经会被过度激活,导致心脏跳得乱七八糟,房颤发作的风险大大增加。从那以后,李爷爷开始刻意调整自己的情绪。每次遇到让他着急的事,他都会先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他还养成了每天做深呼吸的习惯。

研究发现,规律的深呼吸练习能够刺激副交感神经,提高心率变异性,让心脏保持更稳定的节律。李爷爷每天早晚都会抽出 10 分钟,专门用来做深呼吸。他吸气 4 秒,然后屏住气 4 秒,最后呼气 6 秒。这种呼吸方法就像给心脏做了一场 “按摩”,能有效降低心率,提高心脏的适应能力。时间长了,李爷爷自己都能感觉到,以前动不动就心慌、胸闷的情况少了很多,就算偶尔有点心悸,深呼吸几次也能缓解。

李爷爷保持心脏健康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坚持每天适量运动。他的运动方式很简单,就是快走和拉伸。很多房颤患者都不敢运动,生怕心跳加快后房颤会复发。但实际上,科学合理的运动能帮助心脏增强泵血功能,提高心血管耐受力。研究发现,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减少房颤发作的频率,提高心脏的代偿能力,尤其是快步走、游泳、瑜伽等中低强度运动,效果更明显。李爷爷每天吃完饭后,都会去公园快走 40 分钟,他会通过手环监测自己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钟 100~120 次之间。这种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心脏负担,还能帮助维持血压、血脂的稳定。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爷爷每天还会做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比如伸展背部、扭腰、深蹲等。研究表明,适当的拉伸运动能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减少房颤复发的风险。李爷爷做拉伸时,动作缓慢而标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感觉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得到了舒展。

除了运动,李爷爷还特别在意睡眠质量。过去他总是熬夜,经常看电视看到凌晨才睡。医生跟他说,睡眠不足会让心脏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增加房颤的风险。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 6 小时的人,房颤的发生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出 35%。李爷爷听后,下定决心调整作息。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晚上 10 点半准时上床,早上 6 点半起床,中午再午休 20 分钟。这样的作息安排,既能保证夜间的深度睡眠,又不会让白天犯困。睡眠质量提高后,李爷爷的血压比以前更稳定,房颤发作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就这样,李爷爷通过饮食调整、情绪管理、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一步一个脚印,把房颤 “控制” 住了。25 年过去了,他不仅心律稳定,整体身体状况也比同龄人好很多。医生复查时都惊讶不已,他的心脏功能保持得相当好,血液指标也相对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辽沈晚报锦州时刻

1 阅读:176
河西有事

河西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