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央行宣布5年期LPR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3.80%,看似为楼市送上“及时雨”,却在市场掀起了一阵迷茫——月供减少的利好与房价持续下跌的现实形成反差,购房者在海量信息中难辨方向。
“这次降息非但不是上车信号,反而可能是房价新一轮调整的起点。”资深楼市观察者向言叔指出,政策刺激与市场基本面的背离,正让楼市走向“量增价跌”的深层调整期。
在上海某中介门店,挂牌价从1100万降至850万仍无人问津的案例并非个例;深圳南山业主主动降价200万求售的消息,更让市场感受到寒意。
当银行悄悄提高房贷门槛、开发商加速以价换量,这场始于利率下调的政策博弈,正暴露出楼市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言叔认为,降息只是揭开了市场真相的一角:在人口趋势逆转、居民杠杆高企、收入预期承压的多重压力下,楼市逻辑早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主导”。
01
央行数据显示,此次降息后,500万总价房产、400万贷款的30年月供减少约600元,看似为购房者减轻了负担。
但言叔认为,这种“隔靴搔痒”式的利好,在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的当下,难以撬动购房信心。
月供降低相当于每天少喝两杯咖啡,但当年轻人担心3年后能否保住工作,谁会为30年的负债冒险?
当前制约楼市的核心因素已从融资成本转向支付能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仅3.0%,远低于2015年的7.4%,收入增长乏力让低利率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更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端的“逆向操作”。
据言叔调研,上海多家银行在降息后将房贷审批周期从2周延长至1个月,部分支行对收入证明的要求提高25%,某国有大行个贷经理坦言:“宁愿做年化4%的消费贷,也不愿放3.8%的房贷。”
这种信贷收缩的背后,是银行对楼市风险的重新评估:当房价下行周期中,抵押物价值缩水风险加剧,某股份制银行内部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新增房贷不良率较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促使金融机构普遍收紧风控。
市场分化在此过程中愈发明显。一线城市刚需盘虽出现看房量回升,但改善型房源成交依旧低迷。
北京朝阳区某中介门店数据显示,300万以下房源带看量环比增长15%,但千万级住宅带看量下降8%。“银行在筛选客户,市场也在筛选房源。”言叔认为,降息并未创造新需求,只是让有限的购买力在更低的价格区间内流动,这种“挤牙膏”式的刺激,反而凸显了市场内生动力的匮乏。
02
降息后的3月,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上涨18%,但均价却环比下跌1.9%,形成“量价背离”的典型特征。
以上海为例,3月成交量回升至2.3万套,但4月前两周挂牌均价较3月高点回落2.3%,部分区域业主为加速成交,主动降价幅度普遍在5%-10%。。
量增是低价房源的‘以价换量’,价跌则是市场对基本面的真实反馈。
这种现象在深圳、杭州等热点城市同步上演——深圳南山后海片区,2023年成交价1200万的三房,当前挂牌价已普遍降至1000-1050万,且议价空间持续扩大。
深层原因在于供需结构的根本性逆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6.5亿平方米,去化周期超过20个月,而25-35岁购房主力人群占比,已从2016年的62%降至41%。“当每年新生人口从1800万跌到900万,相当于未来20年减少近1亿潜在购房者。”
言叔想说的是,人口“断崖式”下降正动摇楼市长期基本面,叠加居民杠杆率达62%的国际警戒线,上海家庭房贷支出占收入比已达52%,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被严重压缩。
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则让购房决策更加谨慎。某调研机构问卷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2023年收入增速低于预期,55%的人担心未来3年职业稳定性。
这种情绪直接反映在市场行为中:北京某开发商营销负责人透露,其项目认筹客户中,要求“首付分期”的比例从去年的15%升至30%,“购房者更倾向于保留现金应对风险,而非加杠杆买房。”
03
未来半年走势预判:退潮之后,谁在“裸泳”?
在言叔看来,楼市正进入“基本面定价”的新阶段,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持续递减,未来半年将呈现四大趋势:
其一,全国房价进入“温和下跌通道”,三四线城市加速分化。
人口流出严重的东北、西北城市,跌幅可能超过5%,而长三角、珠三角的三四线卫星城,因承接核心城市外溢需求,抗跌性相对较强。
“鹤岗式”的深度调整或将从个别城市向更多弱三线蔓延,核心区别在于人口与产业的“造血能力”。
其二,一线城市“冰火两重天”,核心区与远郊差距拉大。
北上深核心城区学区房、地铁房仍具抗跌性,预计跌幅控制在3%以内;但北京房山、上海崇明等远郊板块,因依赖投资客支撑,房价可能回调5%-8%。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因供需结构相对宽松,整体跌幅可能小于北上深,呈现“温和调整”态势。
其三,新房市场降价潮加剧,二手房业主“以价换量”成常态。
开发商面临资金回笼压力,全国TOP50房企2024年一季度平均销售额同比下降12%,迫使更多项目采取“备案价直降”“首付分期”等策略。
相比之下,二手房业主因持有成本较低,降价更趋理性,但挂牌周期普遍延长至90天以上,“急售房源”折价幅度普遍在8%-10%。
其四,购房需求极致刚需化,改善型市场陷入低迷。
300万以下刚需房源成交占比提升至65%,而600万以上改善型房源库存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
言叔提醒大家,手中持有多套非核心区房产的业主,应警惕“流动性陷阱”——这些房源未来可能面临“想卖卖不掉,想租租不上价”的困境,建议趁当前市场仍有一定活跃度时逐步减持。
“楼市正在经历‘去泡沫化’的阵痛,降息只是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环。”言叔总结道,当市场意识到“房价永远涨”的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调整才刚刚开始。
对于购房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政策信号,不如回归基本面判断:人口是否持续流入、产业是否充满活力、收入是否稳定增长——这些才是决定房产价值的核心要素。
在这场楼市的“大考”中,唯有真正理解市场逻辑的人,才能避开风险,抓住真正的机遇。
烟雨红尘
上面提供了除降价外的一切利好政策,下面给予了除购买外的一切支持[得瑟]
变数 回复 04-18 19:46
这评论牛[点赞]
若宸
商品房是最普遍的也最贵奢侈品,本身就是消费品,很多恶意的组织给它赋予投资属性,引诱无知民众超前20年消费,但是普通民众的职业黄金时期不超过20年,普通城市的平均工资生活都是问题,还完房贷请问还剩下什么。生活不易,理性消费。
苏德强
不认同!降息不好?加息好啊?量上去才能去库存,库存少了价才能上去。
用户10xxx63
垃圾,房贷早就3.6了,在基础上减30为3.3,写文章能不能最基本的信息要核实一下
mbt 回复 04-19 23:24
去年的文章,挖纹出来的
康宁
降息就是进入了债务去化周期,所有的私人和企业投资都要尽量停止,包括买房子,加大逆周期调节那是国家的事儿!
我的UC
人以后都没有多少,还学区房,过几年用不着了
织带 岁月如梭
趋势分析正确,但比较保守!
海豚
炒房客总是喜欢说房价下跌就代表房地产不行了,就影响经济了什么的,简直就是谬论,房价低是投资炒房赚钱不行了,而不是房地产不行了,你贷款买个车跌价了,是不是汽车行业就不行了?房价低反而对房地产是利好,只是对炒房客不利。房价低会有更多人买得起房,房子只会卖的更多,很多人买房后就会装修购置家私家电等,对于房地产产业链反而是大大的利好。不管哪个城市,房子都是越来越多,叠加人口出生大幅暴跌,只会越来越难卖,越来越不值钱。房子是商品,卖不出去喊破天都没用,越到后面剩下还没买房的往往越没钱,购买力越弱,房价持续走低是肯定的。房价低才能真正释放消费力,对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的利好。现在房价还是非常虚高的,房子实际建造成本是非常低的,销售价应该在3000元左右一平为合理,大城市5000元左右一平,利润已经很大。大家注意,当你去看房的时候中介还会制造这套房有很多人抢的假象,哄骗你快点下定,江湖套路深啊。就像很多一手新楼盘请的很多房托去凑热闹营造火热假象是一个道理。现在把钱变成房容易,但是要把房变回钱可就难了。
用户12xxx95
最好去库存的办法就是拆掉70%的楼盘,这样房价就上去了。[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用户10xxx35
设计成混凝土和钢筋可以吃的房子,估计房价才会大涨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空白
我老弟也说过不结婚 躺平了 如果我不是老大 我也不想结婚 现在房贷小孩学费 各种费 头大
用户10xxx52
所谓的利好其实就是在打窝[笑着哭]
mbt
去年的文章。。。垃机网站
丽日蓝天白云
价值规律对房价起决定性作用,富人已经买了好几套,已经包含了它的子女所需。只剩下广大劳动者未买,算一下劳动者平均收入,支付了吃、穿,养子女及教育、医疗等等生活必需支出,还有旅游、休闲等支出后剩余多少钱就是买房的合理价格,也就是房子的价值。所以中大城市超过一万元都是泡沫,县城应更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