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千百年来为啥一直是“儿皇帝”“卖国贼”的最佳代言人?

论文史谈哲思 2024-01-10 16:13:06

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这是为啥呢?

公元936年,残唐五代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历史舞台上,来了一个最大名鼎鼎而又最遗臭万年的人物--"儿皇帝"石敬瑭。此公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为了同后唐分庭抗礼,实现自己"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梦想,竟答应以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朝,换得了辽朝帮助他打败了后唐,建立了短暂的后晋。

但是这个无耻的行为,使得中原门户大开,为后来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留下心腹之患,这一后患直到400年后明朝建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消除。

最为后世中国人所没齿痛恨的,则是石敬瑭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拜认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异族人为父。

辽国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后)晋。当时,时年47岁的石敬瑭为了表达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动拜认比自己整整小了11岁、时年37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为"儿",臭名昭著的程度和明末著名的吴三桂并驾齐驱,而且他还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浪漫,多了层"认贼作父"当"儿皇帝"的屈辱,千秋万岁,骂名滚滚,成为"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南宋初年的卖国贼秦桧、抗日战争时的大汉奸汪精卫也难以望其项背。这几个人即使再无耻下流,也没有留下管人家叫爹的记录。

石敬瑭的无耻之名留芳千古至今未衰,以至于直到伟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05年8月29日发表的写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宣言》中,第二条就赫然表明:

“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可见,石敬瑭此公名气之大,千年之后仍然被人拿来教育下一代。

到底哪里是燕云十六州(又叫幽云十六州)?

即:幽(今北京)州、蓟州(今天津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莫州(今河北任丘)、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境)、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

拿着中国地图仔细看华北的部分,按照现在的名称找出古代的燕云十六州,发现这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今天我们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而且这些州县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南侧,是长城这条古老的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的瀛,莫二州还向南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

从军事角度来看,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等山脉,呈"S"型绵延千里,势如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屏蔽着华北大平原,保卫着中原腹地,实际上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一道分水岭,历代中原的汉族王朝无不在此设关守险,这样可以免除派出很多兵士镇守平原地区的关口要隘,省去了好多军费开支。

但后晋石敬瑭将河北、山西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朝后,历代中原王朝都失去这一天堑,自燕京往南直至黄河,再无险碍可凭,华北大平原上一马平川,极利于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中原王朝尽失地利险要,再加上缺少了塞北的传统养马的基地,缺少良马精骑,难以同辽朝争锋,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纵马南侵。

自秦汉时期以及唐代以来,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你争我抢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但使卢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就是描写的这段经历。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居庸关,都在这一带。失去了这些土地和战略支撑点,地处中原的王朝就等于失去了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山川之险,也等于是失去了长城防线。

即使到了现代战争,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地带仍然是抵抗日寇的天然防线,在喜峰口、南口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当时叫作"长城抗战",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蔚州等地区都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在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对于战争态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当把战马做为机动作战力量,以迂回、穿插、长途奔袭做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游牧民族,消除了崇山峻岭和狭谷深涧这些困扰着他们行军作战的不利因素,而突然在华北平原杀出一路重甲骑兵,他们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作战特点在战争中马上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少数民族的骑兵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部队,在西欧和东欧平原地区纵横驰骋是很得心应手的,但是在南欧崇山峻岭中就没有显现出很强的优势。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的坦克部队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可以把国民政府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到中期,战线就稳定在太行山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山地地区,鬼子的相对机械化的部队没有了用武之地,优势也就不明显了。”

就算是你当皇帝,但凡有些智力,当你发现在北面,只能以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平原一带作为与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的边界时,你不可能再高枕无忧地呼呼大睡了,毕竟人家进攻太容易了,自己却无法有效防守。

有气魄的中原王朝不可能不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因此收复燕云十六州始终是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历代的中原地区统治者为了恢复汉唐的疆域不得不倾尽全力来争取的。

燕云十六州在北方的异族手中,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掌握在对手的手里,所以说,当时的燕云十六州问题对于宋朝君臣以及士大夫们是如鲠在喉,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梦想,毕竟那个地方主要的居民是汉族。

其实,更客观公平地来看,在五代乱世,一切僭越乱伦皆已司空见惯,石敬瑭身为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别部),所侍奉过的后唐三姓四任皇帝中,就两次出现兄弟间反目成仇、兴兵夺位的情况,所以于他而言,帝梦心切者不择手段取之,没什么不能接受的。甘愿认贼为父确实无耻,但今人指责他“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也实在是有些要求过高了。

事实上,中原王朝即使是在强盛如汉唐的时代,也都出现过对外族称臣、和亲或纳贡的情况。石敬瑭遗臭万年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举,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在此后至少四百年时间里直接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命运,自然不容易被后人忘记。

十六州自东向西包括了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基本上都分布在长城的内(南)侧,也即长城这条重要军事防线背后的战略支撑点,其中瀛、莫二州已深入到河北腹地数百里。失去了这一片山势险峻的地区,中原王朝的整个北方就失去了一条阻击“胡人铁骑”的天然军事屏障,南下千里再无险可守,直至黄河岸边全部是一马平川,中原从此门户大开。此后四百年间,对于每一个中原王朝来说,收复幽云十六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梦想。

北方的政权在获得了燕云之地以后,一方面掌握了对中原长驱直入的军事便利,另一方面,由于燕云地区的农耕经济与北国的游牧经济形成了良性互补,也极大地促进了北国整个的社会发展,也就更成为中原王朝的劲敌。幽云十六州直到明朝建立时才又重新回到中原国家的版图。

0 阅读:2

论文史谈哲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