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抗美援朝哪一段战史最不好研究,一般的军史专家也不愿研究,当首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这种不好研究与不愿研究,不外乎这样几点:
一是人民解放军成立以来唯一的一个整师建制单位被敌人吃掉,便发生在第五次战役。我们说,胜仗好谈败仗难讲,一般当然不愿意涉猎了。
二是战役拟定的作战目标,为什么都没有完成。我们总是听惯了一场作战如何最终都达成了战役目标,但没有达成目标的仗,总是有些不好谈不好讲,于是索性大家都不讲了。
三是战役前为什么上下都出现了严重轻敌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怎么蔓延开的。要知道,我军将领一向都是重视敌军和敌情研究,你突然讲我军著名将领轻敌,这显然是有些犯忌的。
四是战役指挥在志司总部、兵团和军三级之间,可以说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是客观来讲还是一带而过,把握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五是战役从百万大军进攻一下到全线被动防御,战局怎么突然转换成这个样子?要把这种战争的戏剧性与突变性,讲清楚说明白,即便是专业的视角与功底,也是较难客观把握的。
六是战役后期一下子出现芝浦里、华川、铁原三大阻击战,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阻击战通常都是被动防御之仗。该以怎样的视角解读15军、20军、63军打的这三场阻击战呢?像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这样来界定铁原阻击战,显然与战史不太吻合的吧!
七是第五次战役到底如何界定?到底算胜仗还是平手仗还是败仗?包括彭德怀本人对这场战役,也都经过了不同阶段的认知与评价。现在,经过七十多年的沉淀,我们又该怎样来一个结论性的定评?
以上只是例举了第五次战役不太好讲的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既然明知不好讲,帅克还为什么要推出这个专题系列呢?
一是军战史研究必须敢于触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历史都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拿出勇气,辩证客观地探讨一下这些争论的战史呢?敢于亮明观点并拿出真知灼见,应该说这是军战史研究人员当下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当年的那些将帅们,他们往往每打一仗都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既讲经验更讲教训。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等人的战役总结,莫不是如此。因为高明的指挥员总是在挫折和败仗中汲取教训,通过打一仗来进一步,最终使得他们越打越精、越打越妙。
三是关于第五次战役,争论点很多、以讹传讹的东西很多。这给当下军战史研究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所以厘清一些事实,纠偏一些误传,同时带给军迷们一些真知和新知,这应该是件很意义的一件事。
另外还有一点,包括今日头条和百家号都希望帅克推出这样的一个专题系列。这无疑也是帅克下大力研究这段战史的又一个原因。
延伸说一下,以检讨式的研究推出这样的专题系列,肯定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与挑刺。比如总结探讨180师失利的问题,肯定涉及到60军军长韦杰和3兵团副司令王近山。以往我曾写过好几篇王近山作战勇猛、敢打硬仗的文章。但这个系列,又不得不梳理总结王近山在第五次战役指挥当中存在的问题。 这有个治史应该秉持的基本历史唯物态度问题。
对于以检讨式的研究,可能带来的一些争鸣,帅克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不信你们看一下,帅克从没攻击过任何一个不同意见之人。因为与别人争执或说是总想说服别人,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等他本人看的档案史料多了,有了理性思维与独到见识,他便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自我修正,会为曾攻击别人而觉得幼稚与好笑。
初步设想,这个专题系列大概有15期左右,力求把第五次战役讲得新一点、深一点、透一点。目前,帅克已在今日头条、抖音、百家号、微信视频号上同步发了第一期视频和文章。欢迎粉丝和朋友们关注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