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有人文#
“北方”,古人为何起名叫“北”?
东南西北指“四方”,何以如此称谓人们大都不去细想。
比如“北方”,从甲骨文看,至少在殷商时就称为“北”了。
卜辞“合361”载:“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
“帝”是“天帝”“上帝”,此版卜辞说,在“辛亥日”,问贞于北方的“天帝”。
至晚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那时的先民就认为“天帝”住在“北斗”区域的天极了。
“北”,是因为“北斗”而来么?
未必。
“北斗”,确实在天空“北极”,而将“斗星”称为“北斗”,是需要古人首先确定空间四方坐标的——先有东南西北四方的称谓,然后才会有“北斗”“北极”的说法。
甲骨文的“北”字,是“二人向背”之象形。
《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注》:“乖,相背违也。”
“乖”或曰“背违”,应该是“北”之本义。
有学者认为,“中原以北建筑多背北向南,故又引申为北方之北”。
这个解释,大约是因果导致了,中国建筑大多背北向南,其实是果不是因,因而不能以此作为“北”引申为“北方”的根源。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革命发源地之一。万余年前,远古先民已然从采集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农耕,最重要的依据是季节、时令、气候。因此,至晚在距今9000年前,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观测天文、“以授人时”。
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古人对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
很可能,古人先是通过“斗星”的“斗杓”指向来确定四季的。
然而,“北斗建时”可能不够精确。于是先民开始通过对太阳的“立杆测影”来精确计算季节和时令。
不会晚于距今7000年前,先民根据“立杆侧影”而精确测定了“子午线”和“卯酉线”,古人称之为“二绳”。
“二绳”,所指示的,恰好是精确的东南西北“四方”。
关于“东”和“西”,是日出和日落的方向。已写过小文探讨这两个字与上古先民的天文认知的关系。
随着古人天文认知成系统的增加,最早的“宇宙观”也就形成了——这就是天圆地方的“天盖说”。
“天盖说”认为,“天如伞盖,地如棋局”。然而,如伞盖一般的“天圆”,并非端端正正“盖”在大地上,总体来说,天盖的“穹顶”要偏向正北方。
古人通过“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来解释这一现象,并认为,正因为这样,日月星辰才可能从东向西运行。
鉴于如此的认知,居于北纬中纬度的先民,认为天的主体在南,因此也才有“南天门”是天国“正门”的传统。
大地,则居于北方。
古时,人们幻想天地相通,人死后灵魂会从人间飞升到天国,所由路径只能是向南——这才是古代大墓皆坐北朝南的原因;也是中国的建筑自古大多坐北朝南的根本原因,采光好只是次要原因。
这样,“坐北朝南”,就成为了中国自古的空间“规正”坐标。关于“南”,也曾写过小文论证此事。
既然是“坐北朝南”是规整坐标,背对的方向,就一定要通过“乖”或曰“背违”的“北”字来表述了。
“斗星”所在的“天极”,是“天帝”之所在,地上的人们“坐北朝南”,这也是“乖”或曰“背违”了。
古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东南西北等字,不妨都从这条途径来探讨其义。
#谈谈古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