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戈万里行·一代廉吏李銮宣》09围窑传奇

边地星 2024-07-11 10:07:31

李家历经几代人的发展,到李銮宣祖父辈时,子孙繁衍甚多,东山人丁兴旺。只好另寻别处建造房舍,真是应了其高祖母当年“携儿往场上看获麦”时,“异日子孙繁衍,又于此构屋居之,则荷天佑矣!”之祈祷冀幸之词,于是李家决定在原打麦场上“别建堡作宅”,以缓解居住极为紧张的现状。

1721年(康熙六十年·辛丑年)开始新建住宅。据李銮宣伯祖李恂所著《兴堡记》载:“经度鸠工,凡二十余年,陆续建成”。新建住宅分内、外两院。内院为青砖砌筑成的窑洞,位列东西两排。东排十孔皆西向,北五孔为龙李銮宣伯祖李恂所居,称之为“北院”。南五孔为李銮宣祖父李暲“宦臣归息之地”,称之为“后南院”。西排窑洞五孔东向,称之为“前南院”。院子内外精心布局,种有花草树木,“外有园,列亭阁,植花木”。

在兴建窑洞时,在窑洞顶上又建造房子,称之为“木楼”,与下层窑洞间数相同,窑楼结合,一一对应。木楼造型精美,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青砖红瓦。据说春日之际,万象更新,正是春耕好时节,李家老小登楼远眺,但见远山如黛,近树婆娑;汾水汤汤,烟雨迷蒙;大地苍茫,诗意盎然。

整个汾河川宛若仙境,有言为证:“闲暇登楼眺望,田畴错落,列岫苍青,与汾水一线映带前后左右。而夕阳西下,牧笛横吹,牛羊斜径,骡马特特,与人声讴哑相杂。既赏风物之幽,复备农家之乐,因颜其曰“目耕’。”这座集晋西北传统民居,中华文化,乡情风格,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宅地,“门闾之上乌头绰楔”,无不让“过者起敬”。

外院围窑为砖石结构建造的窑洞。即以青砖碹窑,外以青石砌之,均环内院而建。东西二十四孔,南北四十八孔,北窑中间留有门洞,门外侧有专为周、邸两恭人(李銮宣祖母)修建的“双节石牌楼。

紧靠石窑院西窑外墙建有五孔窑洞,人称“西院”。相传此院为少年时代李銮宣居住。窑顶上建有五间木楼,是为藏书楼,以供子孙学习之用。此建筑之前称为“玉芝堂”,到李銮宣祖父李暲时改称“燕诒堂”,取“诒厥孙谋,以燕翼子”之意,以期“子孙世代居此,以读以耕,务本力业,垂绪无穷”。

李家大院采用“围楼”形式建造宅院,这源于明清时期徽商建造风格,“围楼”面积巨大,坚固耐用,可居住家族众人。李家大院建造“围窑”,就地取材,砖石垒砌。这源于李家先祖来自安徽,其曾祖、伯祖、祖父又曾在高邮州、太平府、池州府、淮安府、长阳县任职,被当地民俗所感染,而五家庄“围窑”正是在李銮宣祖父李恂、李暲时期所建造的,可以看出“围窑”深受江南民俗影响,又与晋西北民居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新型建筑。

走进李家宅院,如跨越时空隧道,窑洞整齐排列,木楼高高耸立,内院、外院错落有致,厅堂富丽堂皇,花木争奇斗艳。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进入院落,心情舒畅。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建筑之精有机结合。人赞曰:“兴堡新居介两山间,汾水汤汤,从北贯注。筑屋汾东,高山回环。清流映带,境地亦幽静可乐。”

0 阅读:2

边地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