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用这句话来形容体制内的单位可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毕竟一个单位内,一个人基本上不可能从进入单位,一直到退休都还在这个单位里面,特别是行政编制的。
行政编制的都是向往提拔着走的,一个县里面行政编制的人数一般也就七八百人,而县级的科级干部少说也有150人,轮着走基本上都可以轮得到。
但是,近年来由于用人政策的逐步调整,现在的科级干部任用的年龄都比较年轻,副科基本上都要求在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才会放到40岁。但是,按照年龄结构来说,40岁左右的还没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的仍然不少。
当然,同样的很多单位借调人员也是喜欢年轻人。毕竟,年轻人以后的路还长,而且也是干活的料。不可能,借调人员还专门借调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来。类似于组织部、纪委、县委办这些强势部门,借调人员的最终目的也是要把人调过来。
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干事干久了,总会厌倦、厌烦。就像开车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兴奋,上了高速以后就是长时间的油门、刹车,连喇叭都按不到几次,逐渐感到乏味,甚至是讨厌每天上班。
总之,这部分人晋升无望,脱离苦海无望,于是慢慢躺平,甚至是后面有机会调离原来的单位也不会去了,毕竟到了新单位躺不了,还要重新熟悉工作。
我曾经就碰到过这样的钉子户,每天按时上下班,但是对于工作内容、工作安排漠不关心,即使是后面领导主动提出要求给他换单位,都不愿意去。
这位同事在我来这个单位的时候,就已经工作了有8年了,但是还是股级干部,并没有提拔为副科。在我来到这个单位的时候,就见他工作比较消极。上班按时打卡,下班按时打卡,但是工作安排时,总会说给分管领导安排,如果没有分管领导的签字自己不会做。
在连续打过几次交道以后,觉得与其沟通简直是浪费时间。此后的3年里面,其科长也被免掉,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做法也越来越过分。
比如,下班之后就电话关机,毕竟作为老员工有的时候有一些事情需要咨询,而这时完全找不到人;总是请假,按照其工龄来算公休可以休15天,加上周六周日算起来也就是差不多一个月了,但是平时总是请病假、事假。反正,基本上就是在单位不干事,也基本干不成事的状态了。
一些单位领导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把驻村、专班、拆迁等临时性工作机构抽人的事情交给他,而一部分人倒也愿意。但更多的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单位领导多次找其谈话,甚至叫来联系的纪检组人员,表明态度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毕竟如果你走了我们可以重新招录一个新公务员。但是,这个干部在谈话时总是说,“好好好”,态度谦虚、不闹不吵。谈话一结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单位领导看,硬的不吃那就给软的。问他想要到什么单位去?我可以去给你协调。但是,这个人就是死活哪儿也不去,反正就是要在这个单位退休。
几次之后单位领导又调走了,新来的领导又重复着同样的步骤。这个人,也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钉子户”。
在我离开了很多年以后,偶然回去发现全单位也就只认识他了。
其实,在基层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有的人守着一个单位就是一辈子,永远也逃不开、逃不走。
一方面,确实是对于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了。也许,在年轻的时候还会有冲劲,有动力,加班加点无怨言,但是随着用人政策调整,自身年龄增加,后来者越来越强,自己的仅有一点“资历”可以拿出来说道说道了,而这在讲效率的时代并没有什么用。
另一方面,是对于公务员身份的有恃无恐。虽然现在出了一些规定可以在一定情况下予以辞退,比如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如果人员没有严重的违纪违法,考核的结果都是称职,甚至如果第一年考核不合格,第二年相关的领导还会特意提点让大家给予称职的评价。正是这样有恃无恐的编制身份,导致了天不怕、地不怕。
最后一方面,对于自己也确实没有信心。俗话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是,这部分人往往对于自己的专业技能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打字不会,收文不会,发文不会,档案管理不会,甚至是有的人连计算机也不会。这种如果离开现单位,那么必定是遭人鄙夷和唾骂。
“钉子户”不是一天形成的,但是如果变成“钉子户”了,对于单位的领导来说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要想消灭掉体制内的“钉子户”,还是需要上级制定好的激励政策才行。各位,你们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