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干部晋升提拔永远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同一批考入体制内的,总会相互之间时时刻刻比较。如果大家都还没有提拔时还好,但凡有一个人提拔了,那么整个平衡就会被打破。
十多年过去了,有的人早就已经是副处级干部,有的人却还是什么职位都没有,职级也还只是一个四级主任科员。
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得好,“一步赶得上,步步赶得上;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这么多年来,深刻的感觉干部提拔就如同在道路上开车一般。如果你遇到的第一个就是红灯,那么接下来的就有可能全都是红灯。如果你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绿灯,那么很有可能畅通无阻。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干部提拔都讲究“批”。干部的提拔时需要人事小组会议动议,组织部门考察,常委会开会,干部公示等等,一系列程序进行的,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因为提拔某一个人,专门召开动议会议,召开常委会议,特别是县级。为了提拔一个科级干部,而让处级领导啰里啰嗦的开这么几次会议,领导也会很烦。
因此,干部的提拔一般都是一批一批的来,通常会搞个三批左右,两会前一次,8月份以前一次,11月份以前一次。在这些时间段,组织部的干部科会针对年度的干部调整计划和要求,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以及提出干部建议。
第二、干部提拔都讲究“动”。干部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动态性非常强的工作,虽然各地也制定了干部发展规划,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上级要求和领导要求。比如,前年的提拔导向主要看经验、看资历,而去年的提拔导向主要看年龄、提倡干部年轻化,今年的提拔导向又要看“实干”、踏踏实实干事的、取得成效的,主要看考核成绩。
可以说,一年跟一年的政策不一样,很容易就造成前几年符合现在的提拔条件,现在符合前几年的提拔条件,最后是落得两头空。
第三,干部提拔都讲究“慎”。在干部的日常管理中,同一批干部先提拔几个,可以有效调动起没有提拔的人积极性,大家都会照着前面提拔的人来干,相当于是挖掘了人的潜力。同时,不一次性全部提拔完所有的空岗,留着一部分空的领导岗位,也会让没有提拔的人员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竞争,防止出现全部提拔之后,削弱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以“分批考虑”还可以有效缓解一些干部的担忧和激进,有人问起来XXX为什么不提拔时,就可以回答“等着下一批,已经在考虑中了。”
当然,同一批干部还有可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因此还是要持“审慎”的态度才行。
既然干部都是“以批”进行提拔,那为什么会有的人一路绿灯,有的人一路红灯呢?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用人要求的不断变化。
有的人恰恰就运气好,比如在换届的时候,组织部门到处找“无”“少”“女”,因为这些要求是硬性规定,如果达不到比例也就有可能整个年度的干部工作考核不合格,而有的人恰好就是这个条件,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立马就提拔了。
我曾经还遇到,有的县在换届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达到用人条件的全县一个人都没有,只能问市里面,让市里面相关部门推荐一个。
而这个人赶上了第一个绿灯,下次换届的时候,他同样也会被着重考虑的。
另外有的人的提拔顺应着用人要求的变化。比如在前些年,提拔的重点都是在两办、组织、纪检等重要部门,核心岗位,在这些地方的很多人干了两年就可以提拔为副科了,而其他单位的少则四五年,多则七八年。
这些人提拔为副科之后,用人政策又发生变化,要求副科提拔30岁以下的,正科提拔35岁以下的。之前没有提拔的也就没有机会了,而提拔为副科的,又可以享受政策提拔年轻的正科级干部了。再过一两年,用人导向又调整为“实干”为主,即使是单位考核第一名, 也是单位的领导得到调整,与其他人也没有关系。
那么怎么样破解这个局呢?
其实,有句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如果,自己真的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泥潭,不动的话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躺平,自己的职务永远解决不了。
还是只有想方设法的,在遇到红灯的时候及时转向,不要等着排队过红灯了,谁也不知道这个红灯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到底是封路呢还是临时红灯呢,还是有规律可循?一切都无从定论。
而如果及时从这个晋升的等待“车队”转向出去,或许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视野,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过河卒子帅得一逼
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哪个岗位不是敬业奉献的好阵地。
逆袭的油腻叔
花钱换辆高档车
高育良
加油,光刻机就靠这个了
LBF
组织部既负责考核干部,又负责任命干部。真的好奇葩!既负责考核,又负责任命,如何杜绝腐败?
陈磊 回复 08-01 11:10
组织部权力大的很。不过确实也很累。
下雨了
明天上午考核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