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突破万亿市值后,新能源车的价值重估终于轮到小鹏。最近,小鹏汽车-W股价在经过三个月的震荡修正后一路攀升,已经持续上涨三个月,从1月14日的46港元冲到3月11日的97.45港元,涨幅直接翻倍,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车市场最瞩目的焦点。
去年Q4到今年Q1,有多家外资行上调了小鹏汽车的股价评级,其中大摩在1月9日给出的价格目标是17美元,瑞银给出的价格目标是18美元,而小鹏美股价格最新已经超过27美元。
小鹏自2021年港股上市后就一路下跌,从最高220港元跌至24港元,其中2022年一年时间就跌掉了79%,因为小鹏自上市以来年报归母利润从未盈利过。2021年净利润亏损短暂收窄后,2022年又大幅亏损91.39亿,所以小鹏一时间不仅是亏损加重的问题,还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
汽车产业这两年竞争异常激烈,卷配置、卷体验、卷价格,到今年已经卷到了自动驾驶,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毫无疑问会掀起一波新的技术竞争,按说对小鹏智驾也是直接的影响,可小鹏却走出了确定性,股价屡创新高。
那么在这波行情中,基金经理是怎么操作的?谁在行情暴发前挖掘到了这样的机会?从2024年Q4数据来看,主动型权益的产品中持仓市值最多的是信澳新能源,而加仓比例最高的是中欧优质企业混合,持仓排名前十中有四支是中欧旗下的基金,且都是在去年四季度的低位精准加仓。

数据来源:IFind
根据四季度数据,代云锋、王培、李化松管理的基金对小鹏的季度加仓比例超过30%,钟鸣管理的中欧内需成长混合加仓比例超过50%,也有在低位减仓的,比如嘉实动力先锋混合、博时研究优选混合,总之不同管理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思考。
发现价值
主动型基金这两年的表现很多投资者也是颇有微辞,因为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都经历了几年的震荡,沪深300的疲软,港股的流动性危机,导致很多交易模式都变得无效,而确定性的机会有时候又很难把握。
在这些管理人中较早买入、且布局精准的就是代云锋和王培。
代云锋管理的中欧优质企业混合在2024年Q1就新进了小鹏,彼时的小鹏刚经历底部前的最后一波下跌,可以说是情绪最恐慌的阶段,当时新进仓位349.65万股,在二季度加仓至441.96万股,之后小鹏三季度股价暴涨后,减持27.67万股,到第四季度小鹏股价震荡调整后,代云锋再次加仓至457万股,加到了持仓的第二大重仓。

图:代云峰偏股型超额收益 数据来自IFind
能够在低位发现价值,并且陪伴价值兑现,这得益于代云锋对经济结构以及产业升级趋势的深刻理解。其实在投研领域,代云锋也从业十几年,在最新中报中他就已经聊过,未来一年外部环境,特别是美国大选落地及其新的对外政策,也会是对国内经济影响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行业的选择上,他更看好未来1-2年AI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投资机会。
那么低位发现小鹏的逻辑基本就明晰了,首先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小鹏作为早期新势力的一家,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也积攒了一定的家底,其次小鹏在低空飞行和机器人领域也有新的布局。
王培也是较早地发现了小鹏的预期差,新的建仓点在2024年三季度,彼时也是小鹏股价爆发的季度,也是港A资产价格全面重估的季度,首次建仓280万股,然后在四季度大幅加仓43%,其实王培手里还有一个超级大牛-小米集团,也在去年四季度加仓了9%。

图:王培偏股型超额收益 数据来自IFind
在王培的中期报告中提到,本基金会聚焦未来相对更为确定具有垄断优势的行业和公司,低估值中有一定成长性的行业和公司,以及出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钟鸣的内需成长也是在低位加仓,到2024年第一季度已经加到第一大重仓,2023年三季度是四大重仓,从年初到现在中欧内需成长混合的收益超过23%。
发现价值,坚守价值,等待逻辑兑现的过程是一个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这背后是对产业、企业的深刻理解,以及较强的投研能力。其实主动权益产品这两年缺的就是优质的投研和知行合一的执行力。
低位减仓
在小鹏的持仓中,姚志鹏管理的嘉实动力先锋混合A其实也早早地发现了小鹏的价值,在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建仓小鹏,在三季度小鹏股价上涨40%后都未减仓,直到2024年一季度,小鹏几乎抹平了所有涨幅,嘉实动力先锋混合仍未建仓,但在小鹏去年四季度的一波上涨后开始减持。
从股价波动情况来看,2023年Q2和2024年Q4,小鹏的股价几乎是持平的,所以这波交易算是卖在了起飞前。
同在四季度减仓的还有博时研究优选,虽然减持比例不高,但毕竟是在暴涨前减持,也是小鹏的价值不够坚决。
去年9月24日之后的那波行情,港股的主要推动力是外资,在10月初多家外资机构都上调了大国资产的评级,名声在外的高盛也是在10月8日号开盘前喊出If not now when?10 reasons to buy china equity,果然在这之后港A都迎来了下跌,港股直接则是A杀。
对于一个流动性一直存在争议的市场,价值的兑现过程很容易让人动摇,这也是港股历来存在的问题,当然港股也有局部的阿尔法。
根据2024年Q4数据,小鹏公募减持靠前的前五家均为嘉实旗下的基金,嘉实动力先锋算是上车比较早的,但却错过了这一波价值重估。

数据来源:IFind
行业分化
新能源车自2024年以来,行业的整体贝塔就已经开始趋缓,因为销量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40%,行业的增长预期开始放缓,整个行业的估值也在打折,一些确定性不高的公司还在持续阴跌,比如蔚来。
而行情主要集中在销量预期够强的标的上,比如小米SU7的火爆直接打开了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销量预期,除了手机以外,小米汽车的定价最高应该是给到了万亿,赛力斯的确定性也是在兑现业绩扭转及暴增的预期,参考理想盈利后市值的3000亿,小鹏的预期其实也是扭亏。
外资行对小鹏的预期主要是40万台销量,近700亿的收入,也就是说从300亿到700的增量空间给了小鹏估值无限的想象力,而下半年特斯拉即将商业化的Robotaxi和Optimus也给了小鹏一定的想象空间。
港股这波纯粹是流动性驱动的价值重估,核心驱动是deepseek带来的科技价值重估,当然也有美股太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