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江畔的家族故事(十八)古道漫漫苦学路,严父兢兢绽锋芒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1-14 15:42:56

(接上文)

我的父亲排行老八,也是爷爷最小的儿子。在整个家族的长辈里,我始终认为父亲是从中受益最多的人。

父亲出生的时候,已是抗战的尾声,时局没有以前那样混乱,驿道路亭里来往的行人也不像以往那样复杂。因为好几个子女已经成家,爷爷的生计比以前也好了很多,便又想方设法让父亲去念书。只是我父亲的求学之路依然荆棘密布,波折丛生。

在父亲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大伯参加国民党军队,逃往台湾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潘岙村传开后,村民们仿佛抓到了把柄。一时间,对爷爷一家的排挤变本加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

爷爷为了让父亲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便把父亲托付给了在百丈口的姑婆(爷爷的亲姐姐,三伯父也在她家的商行里做学徒),我父亲才有机会在百丈口完成了小学的学业。父亲的初中是在泰顺上的。那时,三伯父已经在泰顺商业局的商场里谋到了一份差事,举家迁往县城。这样父亲就寄宿在三伯父家里完成了初中三年学业。多年后,三伯父离世,父亲匆匆地从外地赶回来奔丧,刚进门,看到三伯父的遗像,便痛哭流涕。那是我生平第二次看到父亲哭泣,上一次是给奶奶办丧事的时候。

年过八十的父亲在提及他在青少年求学时走过的山路,仍然心有余悸。在那个年代,整个浙南山区物资与人员的往来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飞云江的航运。远离县城和飞云江航道的村庄只能依赖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山路维系与外界的联系,步行翻山越岭外出谋生、求学成为村民的常态。

现在的孩子上学都是车接车送,根本无法想象当初在浙南山区读书有多么不容易。

上小学时,父亲平日里住在姑婆家,去学校也方便。但是每到寒暑假,父亲便要步行回到潘岙。百丈口离潘岙村60里路,虽然飞云江上有“大峃艇”能直达,但是因为舍不得支付船费,年幼的父亲还是靠着双脚步行回家。到后来去泰顺县城念初中,从县城到潘岙要走120里山路,每次回家宛如急行军,准备好路上的干粮,一大早出发,到了傍晚才到家。

那时候父亲不管是从百丈口还是泰顺县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潘岙村里那条小溪里逮鱼捉虾。一来晚上可以加餐打牙祭,二来在那个贪玩的年龄,谁不喜欢在河里捉鱼呢?

逮鱼捉虾也是父亲的拿手本领。在以前,不管是飞云江还是其支流,河水都很清澈。村里的孩子从小就在河里会游泳,逮鱼捉虾的技能好像是天生的,人人都会。但是我父亲的技能更胜一筹。河里的鱼虾,只要被我父亲看到,基本上就逃不了。运气好的话,下河不到一个小时,父亲就能捉一大盆鱼虾。

父亲的这项技能,让很多长辈非常欢迎父亲去他家做客。到了长辈家里,长辈便递过来一个鱼篓,让父亲去河边捉鱼,不到一个小时,餐桌里就又多了一道菜。

父亲回家后的第二天,便待在房间里开始复习功课。奶奶曾经告诉我,在几个兄弟中,父亲学习是最勤奋的。父亲从泰顺回家的头天晚上,通常会让奶奶烧一锅热水好好的烫烫脚,缓解疲劳,早早地上床睡觉。此后的晚上,便夜夜挑灯夜读,好几次奶奶半夜醒来,透过房间的木板缝,还能看到父亲房间里亮着煤油灯。寒夜期间,父亲除了大年初一到村里的土地庙看人烧香拜佛之外,其他的时间都在家里学习。

父亲的勤奋,让他的学习成绩也崭露头角,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中考结束后,我父亲自以为考得不错,迟迟没有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也没在意。

殊不知,村里的人得知我父亲在泰顺念书的消息之后,便写了一封告密信,向泰顺教育局反映了父亲的大哥是原国民党乡长,现在还在台湾的亲属问题。

在那个年代,教育局收到来信之后,十分重视,在父亲中考成绩取得全县第一名的情况下,仍准备取消父亲高中的入学资格。

(未完待续)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温州故事大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