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28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辉煌灿烂的时期,隋代历时虽短,但它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作出了特殊贡献;
唐代立国时间很长,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通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五代十国,战乱纷争,交通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只是在维持原来局面,间或进行一些局部建设。
隋代大运河的开通
在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时代起,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不断地开凿着运河,沟通河与河、湖与湖、海与海、河与湖、河与海、湖与海的运河,真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起自杭州北至北京经由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诸省的南北大运河了。
早在隋朝以前,我国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已经开凿了永济渠,沟通了海河和黄河;开凿了通济渠,沟通了黄河和淮河;
开凿了邢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开凿了江南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这样,经由河道轻舟直下,从北京到广州,不但不是天方夜潭,而且是很方便的。
南北大运河,在祖国大地上蜿蜒27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运河,都无法和它相比。
如著名的国际运河苏伊士运河,贯通苏伊士海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全长173公里;基尔运河,沟通波罗的海和北海,全长98.6公里;
巴拿马运河,凿通巴拿马海峡,全长81.3公里;列宁运河,沟通顿河和伏尔加河,全长101公里;
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连接白海和奥涅加湖,全长227公里。这5条运河的长度加起来,为680.9公里;而南北大运河要长得多,为5条河长总和的3.97倍。
南北大运河,是规模浩大的工程,它历经数代,最后是隋炀帝时代大兴土木,全线沟通的。在这里,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其开凿和发展的过程。
1.邢沟的开凿邢沟,亦名韩江、邢江、渠水、中渎水、邢溟沟,是第一条沟通江淮的人工运河。
邢沟开凿之前,江淮不通,北上中原,要从海上航行,所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即浮江而下,从苏北沿海北上,进入淮水,溯淮而进,转入泗水,然后抵达黄河流域。这样的迂回辗转,是很不便的。
春秋末期,吴国平定越国后,自认为后顾无忧,拟北伐齐国,扩大其势力范围。吴伐齐,拟兵分两路;
海路,凭其强大的舟师,可以实现奔袭;陆路,则兵员调度、粮草辎重的运输是一大难题。于是,吴王夫差十年(前486年)秋,吴国即组织部分民佚,开凿邢沟。
开通的邢沟,自今长江岸的扬州市南引江水北过高邮县西,折东北入射阳湖,又西北至淮安县北入淮河。
中间河道,穿过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山阳池,使湖与湖沟通,形成水运体系,在经济上也做到了省时、省工、省力。这是南北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
运河开凿以后,历代曾多次疏浚,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整治,则是在隋大业年间。
隋炀帝即位伊始,大业元年(605年),出于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的需要,命征集淮南民工10余万人,拓宽并展直邢沟故道。
修浚后的邢沟,由盱眙(今江苏盱眙县)转东北沿淮水到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自山阳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市东南15里)入江,长300余里,宽40步,两旁筑驿道(亦称御道),每30里置一驿宫,并植以柳树。
白居易曾作《隋堤柳》诗,有“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句。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通济渠,是同时修浚的,故有“绿影一千三百里”之说。
2.江南河的开凿江南河,亦称南运河。北起江苏省丹徒县的长江南岸,南至浙江省杭州入钱塘江,全长700里。春秋时期即已通航。
《史记》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越绝书》亦说:“吴以达粮”;都说明了春秋时期江南河已开,并已广为应用。
后期如秦代、三国时期均曾修整过。秦始皇东巡郡县,当发动了由长江经太湖至钱塘江的大规模修河工程,这一工程,奠定了今日江南河的基本走向。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亦多次火江南河工,并且把丹徒县和秦淮河沟通了,使“丹徒水道,入通吴会”,把运河延伸到东吴帝都建业(南京)。
隋炀帝组织的疏浚工程,则是江南河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为南巡下诏治江南河。
据记载:“自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从而,奠定了南北大运河江南段的基本航路。
3.通济渠的开凿隋朝曾二度修凿通济渠。第一次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南下伐陈,开渠以通之。这次修凿是为应急军事,工程于匆促中难免草率,但为后代续开创造了条件。
炀帝接位后,又大兴河工,大业元年(605年),同时修凿了通济渠和邢沟。三月,隋炀帝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召河南、淮北民工100多万,开通济渠。
三月二十一日破土动工,八月十五日竣工落成,历时仅5个月。
凿成的运河,自西苑(洛阳市涧西一带),引谷(涧河)、洛水(洛河)出洛阳城,东经偃师、巩县洛口,达于黄河,复自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35里)引黄河入汴水,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抵泗水,至江苏盱眙县入淮河。全长约950公里。
4.永济渠的开凿东汉末年,曹操割据中原,为了统一北方,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进行了白沟运河工程。
即在河南浚县西南的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成堰,使淇水北入屯氏河故道,东北经今河南浚县、内黄、大名县,进入山东馆陶、临清、武城、德州,再经河北景县、东光、南皮、沧县达天津入海河。
10年后,曹操再次凿白沟运河,并命为“利漕渠”。利漕渠是联接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的主干河道,是河南经山东通向北方的唯一河道,也是隋代永济渠开凿的基础。
当然,这样大的工程,又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的工程,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
炀帝修河当时,全国人口约5000‘万人,而投入运河工程的丁快竟达300余万人;特别是督河工的官吏贪暴凶残,滥施刑罚,甚至借故虑杀民侠,激起地方不满,天怒人怨。
但是,对隋朝人民“不胜其害”的河工,对唐朝人民却是“不胜其利”。真所谓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隋氏之作虽劳,后世实受其利”。南北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虽为害于一时,却造福至千载。唐代崔融曾描述说:“天下诸津,舟船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数,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返,昧日永旦。”大运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后代的无穷之利,已可见一斑。
元朝以后,历代基本均以北京为首都,北方供给仰赖南方的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元、明、清三代均重视大运河的整治。
不过这时候,运河再拐到洛阳去已不必要了。元世祖时,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13年间3次修河,从杭州经江南河、邢沟到淮阳一段不变,从淮阳往北一段运河道,则另辟新道取直,新开济州河、会通河,以及通惠河(通州至北京);
这就是区别于南北大运河的京杭大运河。元、明、清三代使用的就是这条运河。京杭大运河较南北大运河缩短了近500公里,全长1747公里。
无论南北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其历史功绩是伟大的、卓绝的。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方面,都有其杰出的贡献。
今天,京杭大运河,经过整治,已获得新生,正在为我们的新生活,作出新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