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张大千,这位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不仅画艺超群,感情经历也同样引人瞩目。
他的一桩婚姻,更是让世人议论纷纷——他竟然娶了自己女儿的闺蜜为妻!这段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本就充满争议,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们的儿子,竟然沦落成了一出人间悲剧。

作为大师之子,他本该继承父亲的艺术才华,享受锦绣人生,可命运却似乎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他的人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这究竟是家庭关系埋下的隐患,还是命运使然?张大千的这段婚姻,又是否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天赋异禀的少年张大千,原名张正权,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是秀才,母亲精通诗词,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年幼的张大千,常常跟随母亲学习绘画,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少年时期,张大千便有了一段青梅竹马的恋情。
谢舜华,是他的表妹,两人感情很好。
然而,命运弄人,谢舜华不幸早逝。

悲痛欲绝的张大千,一度出家为僧,法号"大千"。
但最终,他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还俗,重新拾起了画笔。
上海遇真爱1919年,张大千在家人的安排下,与曾正蓉结婚。
婚后不久,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拜师学艺,结识了比自己小8岁的黄凝素。
一见倾心,张大千义无反顾地迎娶了黄凝素为二房太太,并很快有了八个孩子。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张大千的感情生活也走向了高潮。
1935年,他在一次演出中认识了京剧名伶杨宛君,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杨宛君成为了张大千的第三任妻子。
徐雯波的出现上世纪40年代,一个名叫徐雯波的女孩,闯入了张大千的生命。

徐雯波是张大千女儿的同学兼闺蜜,她对这位国画大师早有仰慕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雯波来到张大千的画室,两人一见如故,徐雯波开始跟随张大千学画。
日久生情,师徒之间的爱慕之情渐渐变成了如胶似漆的爱恋。
1947年,年过半百的张大千,迎娶了比自己小30多岁的徐雯波为第四任妻子。
然而,命运又一次和张大千开了个玩笑。
抛下骨肉,只为逃离战乱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张大千决定举家逃离战乱,前往香港。
然而,由于当时局势动荡,机票十分紧张,张大千仅弄到了三张机票。
这对于拥有三个妻子和十几个孩子的张大千来说,无疑是个艰难的抉择。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大千最终决定带着徐雯波离开,并把仅有的两张机票留给刚满周岁的小儿子张心建。
然而,徐雯波却以一己之见,坚持把机票留给张大千与黄凝素所生的三岁女儿张心沛。
一念之差,天人永隔就这样,在徐雯波的一意孤行下,年仅一岁的张心建,被残忍地抛弃在了战火纷飞的故土。
临行前,张大千将儿子托付给了一位远房亲戚照看,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分离,很快就能接儿子去香港团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张大千走后,这位亲戚因经济拮据,无力抚养张心建,便将他送到了张大千的原配夫人曾正蓉家中。

曾正蓉虽然对张大千的所作所为心灰意冷,但看在骨肉情分上,还是收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等待,是漫长的煎熬在曾正蓉的悉心照料下,张心建健康地成长着。
尽管生活清贫,但张心建从未放弃过对父母的思念。
他常常对曾正蓉说,等爸爸妈妈来接自己,一定要让他们给曾正蓉一大笔钱,改善生活。
然而,岁月无情。
随着时光流逝,张心建渐渐明白,父母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为了生计,他进入铁路局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生活逐渐好转。
他甚至交到了一个深爱自己的女朋友,生活似乎重新燃起了希望。
"反动"父亲,"反动"儿子
然而,好景不长。
文革期间,张大千被打上了"反动"的标签。
身在铁路局的张心建,因父亲的"反动"身份,受到牵连,被单位解雇。
不仅如此,连女朋友也因无法承受压力,选择了离他而去。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心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他开始责怪父亲的不负责任,责怪自己的出身。
如果没有这个父亲,如果当初父亲带着自己一起走,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卧轨,是绝望的终点1971年,22岁的张心建,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神情恍惚地来到铁路边,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
火车的呼啸声越来越近,张心建闭上了眼睛。
也许,死亡才是解脱的唯一出路吧。
张心建的死讯,过了很久才传到张大千的耳中。
彼时,他正和徐雯波在香港的豪宅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当得知亲生骨肉因受自己牵连而自杀身亡时,张大千会是怎样的心情?他是否会后悔当初的决定?我们无从得知。
张大千,一个在艺术领域达到巅峰的大师,却在家庭生活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他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伴随着一次次的背叛和伤害。

而他骨肉分离的决定,更是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追求爱情、追求梦想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对身边的亲人负责,特别是对那些无辜的孩子。
愿张心建的悲剧,能够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警示。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