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帝位传承,到底是禅让还是权力争夺?答案都隐藏在历史中

刘小元说美食 2025-02-13 19:12:46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尧舜禹的禅让过程。

尧在位70年时,问四岳,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帝位?

四岳是尧手下的四位部落首领,尧最初的意思是让四岳自荐来当帝王,但四岳都认为自己不配当帝王。

四岳是谁,历来有争议的,司马迁认为是四个人,有人认为四岳是共工的从孙,有人认为四岳是一个人,但肯定是部落首领。

四岳都说自己不配,此时尧说了一句话:

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这话很重要,尧的意思是说推荐的人必须是贵戚,至少是部落首领级别的人物,或者是世袭贵族式的人物。

尧舜禅让

四岳于是推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虞舜,他们一致认为舜的德行很高,以孝顺出名,尧听说后,决定让舜试一下,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试探舜,并让舜担任司徒的高官,参与政事。

《史记 五帝本纪》: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尧考察了三年,觉得很满意,就想把天子之位让给舜,舜推让说自己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意接受,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

此时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的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向尧建议:请求处理共工、驩兜、三苗、鲧四个恶人,天下就能心悦臣服。

《史记 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尧在七十岁时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

这个尧禅让帝位于舜的全过程。

尧至少有九个儿子,他的嫡长子是丹朱,但他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出身贫寒、素不相识的舜。

《史记 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史记记载了舜的家世,舜的名字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是黄帝的儿子。

从昌意到舜是七代了,自从穷蝉之后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按史书记载,舜的世系是:

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舜虽然出身贫寒,但是血缘很重要,他是黄帝的八世孙,虽然到他这一代人沦为平民,但他显然属于黄帝后裔的嫡系部落,远古时期就是部落联盟制,所谓的五帝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再看看尧帝的世系:

黄帝→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

尧帝是黄帝的曾孙,比舜年长了五辈人,两人都是黄帝之后,只是从黄帝儿子这里的世系分开了。

起初,天下洪水泛滥,尧帝听从四岳的建议,用鲧来治理洪水,鲧治理了九年,没有成效,当时舜代理天子之位,在羽山诛杀了鲧,禹是鲧的儿子,舜杀了禹的父亲,又让禹来继承他父亲的职业继续治理洪水。

眼见父亲治水不力被杀,禹治理洪水格外用心,三过家门而不进,他的足迹走遍了天下九州,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洪水。

《史记 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不管是尧禅让帝位给舜,不管舜禅让帝位给禹,继任者都要避一避前任的儿子,舜接受帝位前,避让了尧的儿子丹朱,禹接受帝位时,避让了舜的儿子商均。

从炎黄二帝到尧帝之前都没有过禅让

这一点很奇怪,通常被人忽略。

如果你仔细看一看从黄帝到禹这一段历史,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尧之前和禹之后都不存在禅让,单单就尧舜禹有禅让呢?

《史记 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黄帝时期,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部落之间互相攻打,用暴力虐待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黄帝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部落,各部落这才都来归从。

黄帝不是选举出来的,也不是禅让给他的帝位,而是靠武力打出来的首领之位,黄帝还征服了炎帝与蚩尤,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才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黄帝去世后,他的孙子颛顼(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继任为帝,颛顼之后,其侄子高辛继任为帝,高辛是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也叫帝喾,帝喾也是黄帝的曾孙。

帝喾之后,他的儿子帝挚继任为帝,帝挚没做出什么政绩,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在位时间也不长,帝挚之后,尧继位为帝,尧是帝挚的弟弟,帝喾的儿子。

看到了吧,从黄帝到尧都是靠血缘关系世袭的帝位,要么是孙子继位,要么是儿子继位,要么是侄子继位,这样的血缘关系算是比较亲的了。

五帝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但从尧开始,血缘关系就远了,虽然往上追溯好几代是一家人,毕竟血缘已经很远了,为什么尧舜禹就得禅让呢?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禅让不存在,尧舜禹之间也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这么说也是有道理的。

《竹书纪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竹书纪年》说:尧的德行衰弱,被舜所囚禁,舜囚禁尧,将尧的儿子丹朱放逐到丹水,让尧与丹朱父子不能相见。

《韩非子 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战国时期的法家韩非子则说得更直白,他说虞舜逼迫唐尧,夏禹逼迫虞舜,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这四个王,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弑君。

这话简直石破心惊,打破了以往尧舜禹禅让的传统惯例,甚至直接颠覆了历史,历史真相是否如韩非说的那样的呢?

纯粹的禅让是不存在的,帝位继承与权力斗争一直是相伴的,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多半是原始社会遗风的再现,无非就是做做样子。

五帝时期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已经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了,华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了,比如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正好是黄帝到尧舜时期,良渚发现了规格最高的反山墓地,应该是良渚遗址最高统治者的墓地。

五帝时期,阶级已经产生,贵族是高高在上的

反山12号墓是其中最大的,长3.1米,宽1.65米,深1.1米,出土大量的玉器、石器、嵌玉漆器、象牙器和陶器,其中包括良渚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钺,还有玉权杖,这些玉器都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而其它墓地不是文物少,就是文物等级低。

这说明良渚已经出现的严重的阶级分化,从规模上看,国家已经形成,说良渚是文明并不为过,阶级一旦分化,私有制就相当严重,部落首领与普通部落民完全是不同的待遇,私有制的深化,就不可能出现禅让制,人性都是自私的。

原始社会由于物资匮乏,人员较少,因此存在公有制与民主制,所有决策由部落人员共同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和私有制的出现,公有制和民主制就会慢慢消失,这就是原始社会遗风。

黄帝到尧舜生活的时期,与良渚同时代,如此严重的阶级分化,早就不是原始社会了,部落首领已经成为特权阶层,甚至是独裁者,四岳向尧推荐人选时,决策在尧一人,他决定试用舜,舜才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

舜虽然与尧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就是尧的女婿,把帝位传给女婿,又是同一宗族部落的人,帝位还是在一个圈子之中打转,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禅让制。

上面曾讲到下一任帝王要避上一任帝王的儿子,之所以这样,因为帝位传承本来就是父子相传,这是正常的,黄帝传位于孙子颛顼,颛顼传位于侄子帝喾,帝喾传位于儿子帝挚,帝挚传位于弟弟帝尧,父子、叔侄、兄弟、祖孙都能继承帝位。

大禹治水

这说明当时的帝位继承没有规定的原则,只要是亲近血缘的亲人都可以传,然后会在亲人之中寻找贤能的人,肯定有一个选贤的过程。

传承帝位不正常的是禅让,黄帝到帝尧已经有先例摆在这里了,否则舜为什么要避尧之子丹朱、禹为什么要避舜之子商均呢?

尧大概率是没能在血缘较近的亲人中找到继承人,自己的儿子又不争气,他想传子也怕人说闲话,才会让四岳推荐的,即使是推荐,尧也认为要从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舜大概属于后者。

舜从尧手中继承政权并不容易,尧70岁的时候得到舜,任命舜为司徒,考察了舜三年,然后让舜代理天子,又考察了舜十七年,舜从被立为继承人到继承帝位,整整用了20年时间。

你说这20年时间中,舜有没有可能囚禁尧呢?

只能说有可能,毕竟继承人也不可能当得太久,权力这个东西很难说,权力之下无任何亲情,哪怕是父子、兄弟、夫妻都会反目成仇。

舜禅让帝位给禹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舜杀了禹的父亲鲧,仅仅是因为鲧治水不力,舜是禹的杀父仇人,禹为了活命只能拼命地治水,在治水过程中,禹的足迹遍布九州,因为治水成功,获取了巨大的威胁,很容易就架空了舜。

而且禹与舜不同,舜是平民出身,禹是部落首领出身,鲧与禹本来就有自己的部落,鲧被杀后,禹就直接世袭了父亲的职位与地位。

舜杀了禹的父亲鲧,禹能不报仇吗

因为舜是禹的杀父仇人,禹得势后很容易就会报复舜,不要以为当时还是原始人了,早就进入阶级社会了,私有制已经高度繁荣了,禹利用治水强大,逼迫舜夺取天下其实是合情合理的。

禹之后,同样装模作样的禅让了一下,禹先禅让给皋陶,但皋陶去世了,后来禹又禅让给伯益,但天下人不朝拜伯益而朝拜禹的儿子启,启又没有功绩,凭什么在民间有威望?除非禹刻意培养自己的儿子启。

启继承帝位后,同一氏族部落并且同姓的有扈氏不服,启直接用军事力量消灭,自此华夏就进入家天下阶段。

尧舜禹之前及之后都没有禅让,没有理由就在尧舜禹时期产生禅让,大概率还是尧舜禹时期,身边没有贤能的亲人,或者尧舜禹想博一个名声,故意假惺惺地禅让,实则背后必有残酷的政治斗争,这是华夏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历史。

0 阅读:15
刘小元说美食

刘小元说美食

刘小元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