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的能力不是被高估,就是被低估,有人说赵括能力只比白起差一点,绝对不弱,也有人说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理论丰富,没有实践经验。
其实人家就是普通的军事水平,没有他父亲赵奢那样的名将光环,也不至于在军事啥也不懂,大致属于那种有军事理论,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名将之后。
没错,赵括跟马谡是差不多的军事水平,或者略强于马谡。
知子莫若父,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这样评价赵括的: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他(指赵括)却把打仗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赵奢不看好赵括
赵括他爹赵奢不看好赵括打仗,认为赵括把打仗看得太简单,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那就看看赵括他妈怎么评价他的: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
当初我侍奉他父亲赵奢,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伺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觉得他哪一点像他的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奢是爱兵如子,把赏赐的东西分给将士,还亲自伺候将士吃喝;赵括是完全相反的,将士们害怕赵括,赵括把赏赐的东西全部带回来自己用,天天想买便宜的田地与房产。
赵括母亲也不看好赵括
赵括与赵奢父子是完全不同的,但从赵括母亲的这句话中,我似乎听到了王翦自污的做法,王翦在灭楚前,问秦始皇要了60万大军,然后拼命要房产田地,显示一幅贪财的行为,让秦始皇觉得王翦就是个贪财之徒。
赵括他妈这话明显是不希望赵括出战,因为赵括这一次出战也是率领赵国的倾国之兵,他妈有打消赵王猜忌的意思在其中,更多地是显示出高超的自污智慧,让赵王觉得赵括也是个贪财之途,才能安心在外领兵。
赵王听了赵括母亲的话,反而坚定了让赵括出战的决心,随后赵括他妈就请求赵王,一旦赵括不称职,不能诛连到自己。
赵王答应了。
这事并不简单,赵括他妈大概率是知道赵王不会撤回让赵括出战的决心,才说出上面那一番话的,这话说得相当巧妙,一为赵括自污,二为自己脱身。
从赵括母亲的话来看,赵括的能力显然不如赵奢,这其实就是赵括的真实能力。
赵括的父母都认为赵括打仗不行
赵奢也认为赵括打仗不行,当然就不如自己了。
赵括的爹妈显然对赵括的性格、能力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爹妈的话其实是给赵括定了性,知子莫如父母,赵括的父母都否定了赵括,说明赵括真的不行。
再回过头来看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为将?
最主要的原因是:廉颇一直在打败仗,并且后期开始坚守不战。
《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四月,秦将王龁攻打赵将廉颇,赵军士兵打伤了秦军侦察兵,秦军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名字叫茄),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守不出,秦军强攻,俘虏了赵军的两个尉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西边的营垒。
重重失败之下,廉颇坚守营垒不战,采取防御姿态与秦军对峙,秦军数次挑战赵军,赵军坚守不出,赵王多次派人指责廉颇不与秦军交战。
廉颇统帅的赵国一直在打败仗
廉颇统帅之下的赵国军队,不断在打败仗,不是被斩了将领,就是被夺了营垒,损兵折将,丢失城池,在这种情况下,赵王生气是很正常的。
然后,廉颇又坚守不战,赵王又指责廉颇,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原因,多数人猜测是赵国没有粮食继续坚守不战,赵王因此要求廉颇出战,但廉颇出战又打不赢秦军,在野外作战,秦军是无敌的,赵军只能坚守营垒。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王创建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齐王建即位的第六年,秦国进攻赵国,齐、楚去救赵国。秦国盘算说:“齐、楚援救赵国,如果他们关系亲近,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不亲近,我们就进攻它。”赵国没有粮食,请求齐国支援粟米,齐国不答应。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赵孝成王逼着廉颇与秦军决战,不决战,缺粮食,前线的军队会饿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史书还记载了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的三个原因:
赵国一直缺粮
1、廉颇老打败仗。
2、赵国缺粮,廉颇却坚守不战。
3、秦军施以反间计。
三个原因中,前两个原因才是重要原因,第三个原因是次要原因,秦国的反间计只是遇到了赵王正有意以他人替换廉颇,至于替换廉颇的人是谁,赵国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至于赵王用赵括,我认为还有另外的几个原因:
1、赵括能听从赵王的命令,从后来的情况看,赵括接手之后,就开始全军出击,与秦军决战,胜负先不论,这种主动与秦军交战就是赵王的命令。
2、赵括是赵奢之后,赵奢是赵国名将,曾经大败秦军,赵王同样把这种希望放在赵括身上,希望他能力挽狂澜。
3、没其它人选择了,此时的赵国也是人才凋零,廉颇不断在前线打败仗,蔺相如、赵奢去世了,李牧还年轻,还没有成长起来,乐乘是燕国投降过来的将领,赵王不太敢用,庞煖老了,而且这个人史书记载不多,显得特别神秘。
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来看,堪称平庸。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赵括一上任就改变了廉颇的部署,更改法令,调动将士,白起出奇兵,用一支2.5万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粮道,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穿插到赵军与营垒之间,分割包围赵军,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一上阵,就被白起重重包围
赵括一上来就中了白起的计谋,导致全军被分割包围,这是非常严重的失误,赵括执行赵王的战略没有问题,但是战场上,轻易被敌军包围,是非常低级的失误,廉颇是绝对不会犯这个错误的,赵括这个水平跟马谡不相上下。
赵括的军队被包围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于是赵括亲自率军突围,前后突围四次都失败了,赵括中箭而死。
居然有人认为赵括勇猛,能够带头冲锋,这恰恰说明赵括平庸愚蠢,身为四十万赵军的主将,能够带头冲锋吗?这不是跟夏侯渊一样的白地将军,主将一死,全军无首,立即就会崩溃。
赵括被包围后,为什么要等到四十多天后才突围,这四十多天中发生了什么?无从记载。难道不能早点突围吗?时间越晚对赵军越不利。
从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来看,他这个水平,跟马谡不相上下,或者略强,说他强,只是因为赵括带领的军队数量极多,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确实要些水平,但赵括这个水平肯定不行。
虽然赵括的对手是白起,虽然白起很厉害,但是赵括在战场上如此轻易就被分割包围,这就是能力的体现,如果是廉颇为主将,哪怕屡次战败,也不至于被包围歼灭,赵括父母的话说得一点没错,用赵括为将,一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