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自己能拉起一支队伍的都算诸侯,诸侯具备的这个水平,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比不上。
想要自己拉起一支队伍,一般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能力,二是机遇。极少人数具备第三个特点,就是实力,三个都具备的人,基本上就是独立的诸侯。
独立的诸侯是很难的,手下有一帮人,难在要养活一大堆人吃喝拉撒,那个年代能把自己养活就不容易,还要养活一帮人,就得具备各种能力,至少有能搞到粮食的能力,同时还不能被人消灭。
秦末汉初,能够独立拉起队伍的人寥寥无几,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都算诸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有一部分人能独立拉起队伍,另一部分则不能拉起队伍。
比如三秦王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三人,严格来说,不算自己拉起的队伍,他们本是秦将,在秦国的平台上获取的资源,然后投降项羽才会被分封的,他们只是运气好而已。
再比如三齐王,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三人,他们只是仗着血缘关系,同时被项羽利用来制衡田荣而分封的,三人本质上也不算独自拉起队伍。
英布
先来看一看英布是如何成为诸侯的。
《史记 黥布列传》: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英布在秦朝是个平民百姓,因为犯了罪而被在脸上刺字,俗称黥刑,因此英布也叫黥布,他是唯一脸上刺字而被封王的人。
脸上被刺字是一种耻辱,走到哪里人家都知道他是罪犯,而且终生是这样,一般人受不了这种折磨的,但英布不在乎,算命的跟英布说,脸上刺字之后会当王。
英布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心理素质就不一般了,英布当时在骊山陵墓服劳役,骊山刑徒有70万人,英布专门和罪犯的头目、英雄豪杰有来往,并且带着这伙人逃到了长江之中,成为了一群盗贼。
这话告诉我们两个事件:一是英布人际关系很好,懂得跟人相处,尽管是罪犯头目和英雄豪杰,但英布能跟这些人来往,肯定有他自己的能力。
二是英布带着一帮人逃到了长江之中成为盗贼,盗贼虽然干的是坏事,但在秦末的乱世之中好歹带着一帮人活了下来,英布养活手下一大群的办法就是当盗贼,抢东西。
乱世之中,别讲什么道德,活下去才是根本,这就是英布活下去的原因。
陈胜、吴广起兵后,英布带着自己的人去见番县县令吴芮,跟吴芮一起反叛秦朝,英布不是一个人去投靠吴芮的,而是一群人,这是英布的政治资本,一个人要投靠,一群人叫联合,英布与吴芮算是联手起兵,因此都是诸侯。
英布带了一帮人打出来的
吴芮原本是秦朝的县令,同时又是越人的领袖,天生就是诸侯,这是身份地位决定的,英布跟吴芮不同,英布是平民百姓出身,依靠自己的能力拉起一支队伍,并当盗贼养活了自己的队伍,还与吴芮联合起兵,吴芮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脸上刺字的英布。
英布带兵多次与秦军作战,后来英布又投靠了项梁,同样的道理,英布投靠项梁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英布有自己的人马,算是个独立的小诸侯,之所以投靠项梁,因为项梁实力强大,还能解决英布手下人吃饭的问题,英布才会投靠,并借此发展壮大。
巨鹿之战时,英布是项羽的前锋将军,与蒲将军一起率先率军渡河作战,并保持了胜利,这相当不容易,巨鹿之战项羽取胜,有英布和蒲将军的一份功劳。
《史记 黥布列传》: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史书对英布的评价还蛮高,《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楚军屡战屡胜,功盖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的军队都能逐渐归附楚国的原因,是因为英布指挥军队作战能以少胜多,使人震服啊!
英布投靠项梁及项羽后,是靠自己的战功得到英羽的肯定,因而被封为诸侯王的,英布严格来说,是项羽的合伙人,并不是直属手下,这都是因为英布有自己的人马,只是在名义上归属项羽而已。
项羽分封天下时,因为英布作战有功,同时又算是独立的诸侯,因此封英布为九江王。
项羽分封天下,没有分封自己手下的直属将领,分封的全部是处于独立或者半独立状态的诸侯。
项羽分封天下
刘邦分封天下时,只分封一个直属将领,就是韩信,因为是被韩信要挟的,这就是区别,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不会封自己的直属手下将领,只会分封独立或者半独立状态的诸侯,这是分封的基本条件。
分封直属手下将领,等于是削弱自己的能力,换了谁也不会做事,而分封独立诸侯手下将领为诸侯王,而是削弱别的诸侯,这种事项羽会做的。
比如臧荼,本是燕王韩广的部将,随项羽作战有功,项羽故意分封臧荼为诸侯王,等于削弱了韩广的势力,后来臧荼还消灭了韩广,这是项羽想看到的事,不断制造矛盾,让诸侯们自相残杀。
说完了英布,再来说彭越。
彭越跟英布类似,也是强盗出身,彭越常在巨野湖泽中打鱼,大概也是为了生存,纠集了一帮人做强盗,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人劝彭越也起兵反秦,彭越很聪明,知道枪打出头鸟,没有同意。
过了一年多,巨野泽中有一百多年轻人前去投靠彭越,让彭越做他们的首领,起初彭越不肯,温度梯度首领没这么容易的,要管一群人吃饭,后来年轻人执意请求,彭越才答应。
彭越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于是跟这些人约好明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集合,迟到的人要杀头,这帮年轻人不在乎,第二天迟到的有十多人,彭越执意杀掉最后一个迟到的人,众人震惊,因此害怕彭越,彭越就用这样的方式树立权威。
彭越后来带领这帮人反秦,收纳了不少逃散的人,聚集了一千多人,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刘邦攻打昌邑时,彭越支持刘邦,刘邦西进关中时,彭越仍在巨野泽打游击,发展到一万多人。
彭越靠杀人立威,拉了一支数万的队伍,成为独立诸侯
彭越从一百多人发展到一千多人,再发展到一万人,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养活一万人吃饭,需要强大的后勤与粮食供应,彭越有他自己的办法,因此他是独立的诸侯。
项羽分封天下后,田荣起兵反叛,赐给彭越将军印,让他反叛项羽,彭越还打败了项羽的将领萧公角,楚汉战争时期,彭越支持刘邦,在魏地打游击战,不断骚扰项羽的粮道,项羽亲率大军攻打彭越,彭越就跑,项羽一离开,彭越就继续骚扰。
垓下之战前,韩信与彭越均要挟刘邦封王,不封王就不帮刘邦打项羽,刘邦同意了,项羽被杀后,刘邦称帝,彭越因此成为梁王。
彭越手下的军队数量比英布还要多,而且一直是独立状态,没有到刘邦手下作战,而是独立作战的,彭越的独立水平甚至还要强于英布。
彭越能接起队伍,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原因就是彭越有手段,能立威,此外,彭越有办法解决手下万余人的吃饭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没人跟随彭越的。
韩信为什么拉不起队伍?
彭越和英布都是普通百姓,跟韩信有一点不同的,彭越和英布都能聚人,人缘好,会搞人际关系是基本的要求。
韩信人际关系特别差,不懂相处之道
聚人是拉队伍的第一步,韩信是天生不会聚人,而且韩信的人际关系特别差,不懂相处之道,几乎人人都讨厌他。
《史记 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是平民百姓时,品行不好,不能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与英布和彭越不一样的是,韩信没有谋生手段,英布和彭越哪怕做强盗,也能靠自己生存,韩信不行,韩信只能厚着脸皮到别人家吃闲饭。
韩信曾经多次到南昌亭长家吃饭,后来亭长妻子提前吃饭,韩信去了没吃到饭,就生气了,然后再也不去南昌亭长家里了,变成仇人一样。
这完全是升米恩,斗米仇,人家给你吃饭是情分,帮不帮你韩信是人家的决策,亭长请韩信吃了那么久的饭,韩信不说什么,反而因为不给一顿就记仇了,后来还说亭长是小人。
韩信后来蹭漂母的饭,还对漂母说我以后一定会重重报答你,漂母生气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我吗?
韩信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没有谋生手段,他就不能聚人,不仅不能聚人,而且还召人讨厌。
韩信没有谋生之道,自己都养不活,更不用说养活一支队伍了
所以淮阴城中的年轻屠户才会侮辱韩信,而满街的人对韩信的态度是: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不要让底层百姓试图理解你,而是应该让底层百姓愿意投靠你,同时还要解决吃饭问题,活下去都成问题,别人投靠你难道等死吗?这是韩信不能拉起一支队伍的重要原因。
钟离眜投靠韩信,韩信把钟离眜逼死了,拿着他的首级向刘邦邀功,钟离眜临死前说:您不是一个有德行的长者!
这是韩信背叛朋友的例子。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有一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来恭敬地对待韩信,还自称臣下,结果韩信说道: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韩信这是有多看不起樊哙,当时樊哙和韩信实际上是同等地位,樊哙对韩信如此恭敬,韩信不同等对待也就罢了,还看不起樊哙,人家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是吕后的妹夫,比韩信差吗?
这说明什么?
说明韩信自视甚高,根本看不起身边人,这种态度的人,谁会在乎他?也自然没有人愿意跟随韩信了,任何能够独自拉起队伍的人,都能跟身边一帮人打成一片,英布能与罪犯首领和英雄豪杰打成一片,彭越能跟巨野泽中的年轻人打成一片。
韩信自视甚高,看不起身边人
韩信呢?只有被人厌恶的,这样的人怎么能拉起队伍来?
《史记 高祖本纪》: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
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身边的大臣,大臣们争着要去攻打韩信。
刘邦身边能带兵攻打韩信的人无非就是:曹参、周勃、樊哙、郦商、灌婴、傅宽、靳歙、陈武等人,其中明确跟韩信有仇的是郦商,韩信害死了郦商的哥哥郦食其。
现在知道韩信为什么不能独自拉起一支队伍了吗?
韩信人缘差,搞不好人际关系,为人孤僻,出卖朋友,自视甚高,看不起人,没有谋生手段,自己都养不活,更不要说养活一群人,这样的人当然无法拉起一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