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十一纵长期执行战略任务,为什么默默无闻?不善打硬仗是关键

漫步史书 2024-02-09 09:07:35

1947年9月7日,粟裕指挥华野西兵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位于菏巨公路上的敌段霖茂率领的整编57师。

一番激战下来,整编57师全军覆没,敌师长段霖茂也被我军俘虏。当然,这场战果对于华野过去动辄歼敌数万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却是华野分兵外线以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没有人知道,粟裕在全军包围整编57师以后,还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想法。

沙土集战役时,邱清泉之整编第五军(段霖茂的整编57师隶属于整编第五军)为了驰援段霖茂,沿途更是不敢耽搁,至段霖茂全师覆没之际,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已经行进之郓城以南,处于被我军合围中。

邱清泉惊慌失措之余,急忙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接到消息后,立即下令,胡琏率整编十一师乘火车北进,驰援邱清泉。

考虑战场形势变化,粟裕决定,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邱清泉,营造积极攻势,趁机调动主力南下,集结于曹县地区,把胡琏的整编十一师也一并歼灭。

粟裕最擅长打这种大规模的运动作战,加上华野各部此前吃过胡琏的亏,此次一听说要打胡琏,各个精神振奋。

不过,邱清泉的实力并不弱,考虑再三,粟裕只好给宋时轮发报,要他无论如何顶住,并向中央请示,调王秉璋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一纵配合。

中央后来特意批示同意。

王秉璋的晋冀鲁豫军区十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中野十一纵。

土山集一战(曹县战役),王秉璋率领十一纵与邱清泉周旋,尽管此战未能按照战前计划的那样吃掉整编十一师,然而王秉璋率领十一纵竟然能够牵制住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五师,无疑让人很刮目相看。

中野十一纵后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一直归华野指挥,还参加了后来的豫东战役。

之所以形成这样奇特的隶属关系,这还要从中野十一纵执行的任务说起。

在挺进大别山之前,刘邓首长率领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我军面积最广、人口众多的根据地之一,所以兵力上也在各大根据地之上,应该说在当时能比肩的就只有晋察冀根据地。

全面内战爆发后,晋冀鲁豫军区也抽调各个军分区的部队组建野战军,甚至还组成了25个团的架子,准备随时开赴东北。

晋冀鲁豫军区成立野战部队后,最早只有四个纵队,即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包括稍晚两个月成立的六纵,这五个纵队可以说是晋冀鲁豫军区最强战斗力的部队。

虽然后来几经变化,但这五个纵队大致上并没有太大变化,像一纵从晋察冀回来后合并了七纵,但仍然称一纵,还比如中央一开始想调四纵到东北(后来没去),组建了八纵,四纵和八纵合并后,仍然称四纵。

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带着除了四纵以外的所有部队,因为那时晋冀鲁豫军区为了执行中央战略部署,的确是掏空了家底,包括四纵在原定方案中,也是要调到陕北去保卫党中央的。

至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已经发展至42万人,野战纵队五个,各个二级军区所辖的独立旅也超过了十个。

也正因为如此,当刘邓率领军区主力南下的时候,各二级军区的独立旅又被抽调起来,组成野战部队,保卫根据地。顺便给挺进大别山的主力提供支援。

1947年7月2日,根据中央命令,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了九纵、十纵、十一纵、十二纵。

不过,成立毕竟稍晚一些,加上一开始是由地方部队组建,战力上与先期组建的五个纵队自然有些许差别。

九纵成立后不久,即在中央指示下,与四纵以及起义部队38军组成陈谢集团挺进豫西,策应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十纵在一段时间里,一直负责刘邓大军的后勤补给,包括兵员补充,所以十纵也有刘邓大军“辎重队”的说法,严格意义上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很难立足,十纵负责的任务一直不小。

十二纵后来也跟着刘邓主力南下大别山地区,并且与十纵一起构成了新建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

唯一漏掉的十一纵,他们其实承担了一个很关键的任务。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际,十一纵承担的主要是掩护主力部队的任务。

1947年8月,就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际,王秉璋率十一纵突然掉头北返,并公开打出刘邓大军主力的旗号,吸引敌人的目光,从这天开始,十一纵就等于脱离了野司指挥,进入了独立作战。

当时,为了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华野一分为二,陈粟率领西兵团主力进军鲁西南,于是有了十一纵后来长期和华野在一起配合作战。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十一纵都是单独活动。

当然,对于时任纵队司令员的王秉璋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王秉璋是宁都起义后参加的红军,原来在冯玉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学习过,因此算是一个技术性的人才,参加红军以后一开始也只是负责通信工作,后来才被调到了作战部队,先后出任过红一军团第一师司令部参谋、补充团团长、教导营副营长、红一军团司令部军事教育科代科长、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抗战爆发后,王秉璋任八路军115师作战科科长。

对于绝大多数熟悉王秉璋的人来说,他是很善于带兵打仗的。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1940年,王秉璋调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三旅副旅长,时任旅长的杨勇让王秉璋专门负责部队训练工作。

教三旅成立之初,部队的战斗力其实很差,虽然抗日的积极性很高,但不注意掌握作战的方式方法,导致空有热情却难有实效,当时部队下辖三个团,除了抽调来自老部队组成的七团稍有战斗力外,八团、九团都很难撑得起场面,以至于连根据地的百姓也都说:

“七团打,八团看,九团围着转。”

王秉璋一上任,就立刻展开对部队的训练工作,并着重加强战术训练,特别是在针对日军层层堡垒逐步蚕食根据地的情况下,进行的反碉堡作战。

一开始众人很不以为然,觉得只要拿下敌人碉堡就可以,可王秉璋却用生动的一课,阐释了什么叫战术。

王秉璋在进攻碉堡过程中,采取了交通壕迫近战术,每次作战都能以较小代价拔掉敌人据点碉堡,令不少战士们信服,教三旅后来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得益于此。

1942年,王秉璋又调任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兼教四旅旅长,当时湖西地区处于敌伪顽三股敌人压迫之下,甚至在根据地周边“三里一碉堡,十里两方城”,甚至还有不少干部也开了小差。

王秉璋一上任就扭转了颓势,并利用交通壕迫近战术来,逐步拔掉敌人碉堡据点。

1943年7月,王秉璋发起“反碉堡战役”,仅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拔掉了敌人130多座碉堡,歼敌近万人,而自身伤亡只有百余人。

得益于王秉璋的推广,“交通壕近迫作业攻坚战术”成功在全军推广开,甚至后来还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攻打敌人坚固城市的必胜法宝。

王秉璋率十一纵在鲁西南“大闹天宫”,并不是要他发展根据地,而是要他牵制敌人。

当时,鲁西南地区盘踞敌人重兵,其中不乏像邱清泉整编第五师这样的五大主力,如果被敌人寻觅到踪迹,就不是那么容易脱身。

可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王秉璋率十一纵展开“蛇皮走位”,利用敌人大兵团间的空隙,来回走位穿插,甚至还时不时的抓住敌人的空挡,狠狠的咬上一口。

不过,也要说明一点的是,王秉璋的十一纵之所以能如此顺滑走位,主要也是因为敌人没把他们当回事儿,因为华野七月分兵后,主力也进入了鲁西南地区,极大的吸引了邱清泉、胡琏等人的目光。

1947年9月,华野西兵团筹划沙土集战役时,中央就把十一纵顺势划归华野指挥。

按说像阻击战这样难打的战役,不太适合像十一纵这样的部队去硬顶,顶的如果不好,没准自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况且打的还是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师。

可出乎粟裕预料,十一纵不仅顶住了,而且还一直扛到了后来曹县战役打整编十一师。

有意思的事,华野后来遵照中央指示南下豫皖苏,也在后方留下宋时轮的十纵与中野的十一纵配合,继续在鲁西南牵制邱清泉、胡琏。

王秉璋依然采取“蛇皮走位”,在陇海线附近来回穿梭,来回的调动敌人。

邱清泉被王秉璋缠的一个头比两个大,想干脆扔下不管也不行,想要集中精力处理也不行,毕竟此时陈粟率领大军已经挺进豫皖苏,不能为这支部队分心太多。

1948年5月9日,根据中央指示,已经转出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正式改称中原野战军,当时中野下辖七个纵队,其中一纵、二纵、三纵、六纵就是挺进大别山的部队,四纵、九纵是原来的陈谢集团主力,最后一个就是十一纵。

也许有人会问,十纵、十二纵去哪儿了,实际上当时十纵、十二纵已经作为新建军区和军分区部队下放到了地方,已经不在作为主力部队。八纵、十三纵当时正跟着徐向前在山西(后来成了华北第一兵团,不隶属于中野)。

十一纵能与诸多老牌纵队并列,也足以说明他们在1947年年中岛1948年年中这一年的贡献。

只是实力上相比仍差些。

在粟裕斗胆直陈后,中央决定放弃渡长江的想法,留华野、中野在中原地区打大仗,十一纵作为主力纵队。

豫东战役是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首次配合作战,十一纵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无奈自身实力与主力纵队相差很大,后来更是在阻击黄百韬兵团时遭到重大损失,战后三个旅缩编为两个。

中野十一纵发挥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在战略上,特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段时间,加上王秉璋的个人能力,所以十一纵得以充分发挥,可到了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时候,各纵队之间的配合就成为关键,十一纵没打过这样的仗,加上自身实力不足以支撑,所以鲜有战绩。

1948年年底,十一纵正式归建中野,1949年全军统一番号,十一纵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七军。

1950年2月,以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军区,十七军军部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都均军分区。十七军的番号至1952年撤销。

举报

评论 6

24 阅读:12434
评论列表
  • 2024-02-10 15:45

    101眼中的人才!如成行就没刘上将的份了!等了数天因敌情变化快,很多原准备去东北的数位将军只好就地安排了。叶部,杨部,陈部等都是能打之将!!!

  • maris 14
    2024-02-11 11:29

    胡说八道,中野十一纵成立时间短,但战斗力上升很快,最高光时刻在淮海战役打黄维,阵地战中最难啃的骨头都是11纵啃下来的,但该纵可以说自成立就跟随华野作战,属于别人养大的孩子,归建后成就和待遇反而不如中野其它纵队

    maris 回复:
    你说的地盘问题就更古怪了,鲁西南怎么就成中11的地盘?野战军跨区域作战是军委的安排?难道顾及地盘归属,不能跨区域作战?
    maris 回复:
    老哥,你的一些用语,我很不适应,中11是归华野指挥,不是帮华野,另外,中11成立比较晚,原始部队是中野挑剩的地方部队,而且刚成立就归华野指挥了,如果不给中11资源,中11不发展,淮海的中11能成为打黄维的中流砥柱?
  • 2024-02-10 01:34

    小编文中错误,11纵是115师系冀鲁豫军区组建(5大分区4个在山东),10纵129师系是冀南军区部队。从西至东顺序排列:太岳新8纵、太行9纵、冀南10、冀鲁豫11纵。解放后17军撤编,保留49师时与115系16军互换2个团。

    波维查。冰依辣 回复:
    你这么清楚,佩服您。您是研究军史的人吧?
  • 2024-02-24 21:31

    11纵刚到华野确实战斗力不强,经过一段时间段练也很强大,人员战斗力武器装备提高很高

  • 2024-09-11 17:38

    11纵进步很快,到淮海战役时,其实力已丝毫不弱于二野那几个主力老大哥纵队。

  • 2024-02-09 15:43

    《亮剑》中的战争描写生动鲜明,让人对历史上的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当时的军人英雄们充满敬意

  • 2024-02-10 01:07

    51师是都匀军分区,不是都均。

  • 2024-06-30 18:12

    李云龙师所在纵队

  • 2024-02-10 07:52

    《亮剑》中的战争场面再现,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的惨烈与残酷,历史的变迁也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