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览特评历史 2023-10-26 15:20:09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经常坐专列外出视察工作,伟人说:

“我在北京呆久了,脑子都是空的,一出去瞧瞧老百姓们,里面就有东西了。”

1958年8月6日,毛主席的专列来到河南,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陪同,伟人提出想到南阳看看,但当时连夜暴雨路况不佳且郑州到南阳没有火车,虽旁人一再劝阻但伟人还是兴致勃勃地出发了。

哪承想暴涨的河水冲断公路,毛主席索性下车步行来到公路旁的庄稼地里,伟人问身边的吴书记:“这离南阳还有多远。”

“150公里,既然咱们过不去,不如把南阳书记魏兆铭找来跟您汇报情况。”

“也好。”伟人点点头,应允下来。

而南阳书记魏兆铭加班加点背熟资料赶到郑州,面对毛主席仍是一问三不知,对此伟人又会作何反应呢?

爱提问的毛主席

事实上毛主席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建国后主席经常坐列车到全国各地视察的原因。

有时他老人家在火车上一呆就是几个月,当年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中南海以外的地方做出的。

火车沿着铁路行进时,可以随时停车,毛主席和地方干部现场办公,甚至带着工作人员在城郊地头一边帮助农民插秧,一边做调查,许多接触过伟人的老乡都说毛主席特别爱问问题,而且他问得还非常详细。

早年革命时,在苏区毛主席就非常喜欢利用闲暇时刻访问群众,有一次正好碰见群众在吃饭,百姓们见是“老熟人”,于是热情地端出几碗番薯请主席吃。

毛主席一边接过碗一边问:

“这几种番薯哪种产量高,哪几种好吃又好种?”

临行前还不忘嘱咐老百姓要多种产量高,又好吃的番薯。

在苏区,伟人常对身边人说:

“作为干部,我们既要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还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光叫老百姓参军,那你又给了群众什么,有关群众的劳动,生活,甚至是疾病问题我们都要帮助解决。”

常常是开着会,伟人就会提问与会的干部:

“革命前谷子多少钱,现在又是多少钱,鸡鸭猪鹅甚至是土纸等等事关老百姓生计的东西又卖多少钱。”

与会的干部答不出,他们只好先急急忙忙找到合作社问过工作人员后,再回来向主席汇报。

伟人也不生气、耐心地等他们调查清楚,会后还不忘再三向干部强调:

“我们共产党人眼睛要向下,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众都当成老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或许正是毛主席这样“接地气,通下情”的工作习惯,各地领导干部在获知伟人视察时,也都会做足充分准备,可是事前他们如何“点灯熬油”查资料背数据,一到了现场还是会被毛主席的问题“难住”。

一问三不知的县委书记

话说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接到消息,得知自己要亲自向主席汇报工作时是既兴奋激动,又忐忑不安,为了保证汇报过程顺利,他连夜准备了几十页的详细材料。

魏兆铭本人文化水平并不算高,但他入党时间比较早,再加上工作兢兢业业因此31岁时就被任命为南阳县委书记。

此次郑州之行,他除了将所有资料倒背如流外,还特意把县农工部副部长惠国庆一起带去开会了。

时间终于到了11月11日这天,魏兆铭整了整身上的干部服,来到河南省委第二招待所的西楼会议室内。

整个会议室坐北朝南,与会人员一到齐,毛主席便款步来到东边中间位置上,他老人家喝了一口水后先是与众人闲话了一会家常。

待会议室里原本紧张得气氛缓和些许后,伟人便缓缓展开手里的花名册,“哪位是魏兆铭?”

魏兆铭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应是,伟人笑了笑,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又问他:“你是哪里人?”

“回主席,我是山东人,现在在南阳县委工作。”

“哦,山东可是个好地方,你既然在南阳工作,那你知道诸葛亮是哪里人吗?”

这下魏兆铭懵了,这问题并不在他准备的资料范围内,他曾经专门针对毛主席多次公开关注的“黄河问题”准备了大量水利资料,哪承想会遇到“历史问题”。

对于这方面毫无涉猎的他脸一红小声如实答道:“我不知道。”

“哦。”主席轻叹一声,接着提问:“那诸葛亮是为何要到南阳去呢?”

魏兆铭是羞愧又难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还是不知道答案的他低着头,小声表示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毛主席笑了笑,这时省委书记吴芝圃出来替他解了围,说道:

“诸葛亮是山东琅琊阳都人,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落户南阳,我之前向河南大学刘尧庭教授请教过,他说这是因为东汉末年,诸葛亮随其叔父从山东投奔荆州刘表处,其叔父亡故后诸葛亮便北上南阳躬耕,南阳当时地理位置优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很发达,是非常适宜生存和后续发展的环境。”

吴芝圃

伟人满意地点点头笑称:

“三人行,必有我师,芝圃便是了,如果诸葛亮到不了南阳,那陈寿、罗贯中可是写不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了。”

伟人幽默的话语逗得在场众人忍俊不禁,魏兆铭也对毛主席的博闻强识深感佩服,哪承想刚刚松一口气的他,心还没来得及放入肚中。

毛主席又转过头问他:

“有句俗话叫二十八宿走南阳,西汉的刘秀就是在你们南阳求贤寻将的,找到这二十八宿后才起兵讨伐的王莽,那你来说说这二十八宿谁是首?”

魏兆明此时也有点泄气了,他脸上发烧,又实在不知道只能惭愧地摇摇头,伟人是又好气又好笑,他耐心解释道:

“二十八宿又叫做云台二十八将,为首的是南阳新野邓禹,他是刘秀旗下的大将,谋士,非常有本事。”

一连三个问题都没有答上来的魏兆铭十分沮丧,毛主席为了缓解他的尴尬说:

“如果历史,你不擅长的话,那么作为南阳的父母官,你知道现在社员们每个月能吃多少香油啊。”

这题魏兆铭早已准备,他抬起头自信地答道:“4两。”

“都能吃到社员嘴里吗?”伟人追问道,魏兆铭眼珠一转,说道:“按照计划是4两。”

这个回答严格来说也是无可厚非,但照本宣科意味十足,虽说魏兆铭并不是实际的基层工作者,但由此也能看出他着实对于伟人一直强调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以事实来说话”这块的工作尚有欠缺。

好在伟人一向平易近人,对于下属存在的问题,向来是点到为止,以教育为目的,极少苛责,因此接着毛主席又问了一些常规性的经济、生产问题,魏兆铭也是对答如流。

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座谈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专门来到魏兆铭身旁,在与他握手告别时,伟人嘱咐道:

“年轻的同志,赠你两句临别话,第一学点历史知识,第二多关心人民生活。”

魏兆铭重重地点点头,他也知道自己今日能得主席亲自教诲,也尚且有时间和机会去做补足短处,从这个方面来说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的确作为一方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当地历史,不去关心百姓生活,是完全违背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实平心而论,毛主席的这三个问题并不算刁钻,因为伟人在离开河南北上山东考察时,还问过地方官员知不知道鲤鱼有四个鼻孔的事。

四个鼻孔的鲤鱼

那是毛主席在接见济宁地委副书记兼腾县第一书记王吉德时,伟人见到众人有些拘谨为了缓和气氛,分别问了大家的年龄,姓名籍贯等家庭问题。

接着心细如发的毛主席注意到王吉德腿上还有泥点子,便知他肯定刚从田地里赶过来,于是笑着说:“你肯定是农民出身了。”

王吉德惊讶地点点头,接着伟人又说了一些关于腾县的历史问题,王吉德也老老实实地表示自己不知道,伟人接着讲:

“做地方父母官,肯定是要了解地方历史的,腾县离微山湖很近,那里的鲤鱼是四个鼻孔你知道吗?”

王吉德挠挠头,表示自己的确不知道,但是王吉德回到腾县后,连衣服也没换是直奔菜市场,他专门找到微山湖鲤鱼,结果发现真的是四个鼻孔,而且不仅是微山湖鲤鱼,所有的淡水鱼都是四个鼻孔,一对前鼻孔用来进水,一对后鼻孔出水,这样就能闻到水里的味道。

不仅如此他为了弥补自己历史知识上的不足,还跑到县文化馆了解腾县的历史情况,到各处遗址做了实地考察。

毛主席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伟人说道:

“没错,做人就应该知之为知之,不知而不知,地方官员不知就应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为人民办好事,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其实毛主席不论到哪个地方进行查考,提问干部时,他老人家都会刻意提醒对方要了解学习当地的历史。

要重视每一件民生小事,要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对待,凡事以民为重,每个干部只有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才能做出明智准确的决断。

毛主席不仅如此要求地方干部,他老家人更是博览方志,以志为鉴。

毛主席与地方志

话说这个方志,其实就是总结地方州府县志,山川气候,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资料,但是一般人除了会翻看自己老家的方志外,几乎不会刻意阅读其他地方的方志。

但毛主席不同,他老人家一直潜心研究全国方志,而且每到一个地方,伟人都要先取方志来看,这样主席便可以做到对各地风土人情了然于胸,实地考察时就能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而且毛主席阅读方志的这个习惯,在他尚且是学生时就已经养成了,伟人与学友萧子升外出游学时,在梅城就查阅了《安化县志》。

革命年代毛主席南征北战、他迫切地想要了解全中国,那么阅读方志就成了通晓国情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伟人爱书如命,长征红军渡过湘江后总部要求轻装上阵,王稼祥看着毛主席掂着大大的铁皮箱就问他:

“箱子里装那么多书,太沉了不如先取出一些。”

伟人一脸严肃地说:

“这些除了唐诗宋词外,还有很多捡来的地方志,都是比饭锅、牙刷更重要的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就在列车上阅读方志,走到河南遂平时他就读《汝宁县志》,列车开到安徽,他就阅读《庐山志》,并且毛主席每到地方都会习惯性问工作人员都是哪里人,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对方家乡的特点或者典故,甚至对工作人员的同乡名人也是如数家珍。

毛主席之所以熟读全国地方志,不仅仅是为了扩充知识量,这更是“调查研究”的方式,他老人家重视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是他的工作习惯也是如此要求所有的共产党人。

同样是在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许昌,车行至郝庄村西的烟田旁停下,伟人下车后健步行走在12亩的烟田里。

当他出来时露珠把身上的衣服全部打湿了,裤腿上也满是泥巴,所有人都深感于毛主席不辞辛苦,就在随行记者掏出相机准备记录下这个场景时。

毛主席用手指着不远处黄灿灿,颗粒饱满的谷子说:

“不要照我,要照这些庄稼,要让大家看到劳动人民的辛苦。”

结语:

毛主席深入群众问计于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老人家作为一国领袖,不论衣食住行均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但伟人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从人民中来,他时时刻刻关心百姓疾苦,抽出时间去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呼声,老百姓自然感受到他的真诚与关怀,对他老人家是由衷的爱戴,这都是主席在人民群众享有崇高威望的原因。

0 阅读:1
览特评历史

览特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