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仿《咫闻录》笔意
乾隆年间,扬州府江都县有个书生,姓柳名文谦,字子让,生得眉目清秀,性情却颇为迂阔。他家中贫寒,赁居城东一处荒废宅院,每日闭门苦读,只盼来年乡试能中举人。
这宅院原是前朝某富商的别业,后因闹鬼被弃置多年。柳文谦贪图租金便宜,不顾邻里劝阻,执意搬入。宅中有一口古井,井水幽深,四季不涸,井旁生着一株老槐树,枝干虬曲如鬼爪,每逢风起,便发出呜咽之声。
这年冬夜,朔风怒号,柳文谦正伏案夜读,忽听窗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似有人赤足踏雪而行。他起初以为是野猫,并未在意,谁知那声音渐渐逼近,竟至窗下停住。
柳文谦抬头望去,只见窗纸上映出一道模糊人影,身形瘦削,长发披散,竟似未着寸缕!他心头一凛,壮着胆子喝问:“何人夜半窥探?”
窗外寂然无声,那人影却未离去。柳文谦起身推窗,寒风扑面,院中积雪皑皑,哪有半个人影?正疑惑间,忽觉脚下一凉,低头看去,竟见一串湿漉漉的脚印自窗下延伸至屋内,水渍未干,分明是刚刚留下的!
他大惊失色,急忙点亮油灯四下查看,屋内空无一人,唯有那串脚印蜿蜒至床榻之下,便消失无踪。柳文谦一夜未眠,次日天明,脚印竟已干透,不留痕迹。
此后数日,每到夜深,窗外总有脚步声徘徊。柳文谦虽心中发毛,却自诩读书人,不信鬼神之说,只当是风声作祟。
一夜,他读书至三更,忽闻井畔传来女子啜泣之声,凄凄切切,如怨如慕。柳文谦终是按捺不住,持灯出门查看。只见月光如水,照得庭院一片惨白,那古井旁竟跪着一个女子,背对着他,长发垂地,浑身赤裸,肌肤在月光下泛着青白之色。
柳文谦骇然,颤声问道:“姑娘……为何深夜在此?”
那女子缓缓回头,露出一张惨白的脸,双目空洞,嘴角却挂着一丝诡异的笑。她轻声道:“奴家冷……借件衣裳穿穿……”
话音未落,柳文谦手中油灯“噗”地熄灭,四周顿时陷入黑暗。他吓得魂飞魄散,转身便逃,却觉脚踝一紧,似被一只冰冷的手抓住,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回头一看,那女子竟已爬至身后,长发披散,十指如钩,正朝他缓缓逼近!
柳文谦肝胆俱裂,拼命挣扎,终于挣脱,连滚带爬逃回屋内,死死抵住房门。门外传来指甲刮擦木板的刺耳声响,夹杂着女子幽幽的叹息:“冷啊……好冷啊……”
翌日,柳文谦面色惨白,踉跄出门,直奔城隍庙寻道士求救。道士听闻此事,掐指一算,叹道:“此乃‘无衣鬼’,乃横死之人的怨魂,因尸身无衣下葬,魂魄不得安宁,故夜半索衣。”
柳文谦忙问解法,道士沉吟道:“此鬼既缠上你,必是与你有些因果。你可备一套新衣,今夜子时焚于井边,再诵《往生咒》七遍,或可超度。”
当夜,柳文谦依言备了一套素白女衣,又买来纸钱香烛,战战兢兢来到井边。子时一到,阴风骤起,槐树沙沙作响,似有无数鬼魂窃窃私语。
他强忍恐惧,点燃衣裳,低声诵咒。火光中,忽见井水翻涌,一道白影缓缓浮出,正是那赤身女子。她伸手接过燃烧的衣裳,披在身上,面容竟渐渐柔和,朝柳文谦盈盈一拜,随即化作青烟消散。
自此,宅中再无怪事。
后来,柳文谦偶然从老邻居口中得知,此宅曾有一名婢女,因被主人污了清白,羞愤投井自尽。主人怕事情败露,竟连一件寿衣都未给她,只草草掩埋。婢女怨气不散,故成“无衣鬼”,夜夜徘徊索衣。
柳文谦听罢,唏嘘不已,遂捐资为那婢女立了牌位,每逢忌日便焚香祭奠。次年秋闱,他竟高中举人,乡人皆言是那女鬼报恩。
世间鬼魅之事,未必尽虚。冤魂索衣,非为害人,只求一线超脱。柳文谦若非心存善念,怕早已遭祸。故曰:“人畏鬼三分,鬼惧人七分。心存善念,鬼亦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