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第一个为革命流血的妇女,直言:不求被世人理解

槟榔看历史 2023-02-24 02:13:09

盛世危言/文

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还没有喊出来之前,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斗战斗,真不愧是为一个先驱者——周恩来

鲁迅

一,鲁迅笔下的“夏逾”与“秋近”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药》是反应辛亥革命时期的作品。文章犀利,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性。《药》的原型是两位著名的革命烈士,一个叫徐锡麟,一个是秋瑾。他们是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光复会后来与兴中会和华兴会合并,形成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07年,兴中会组织反抗暴动,徐锡麟刺杀巡抚恩明,被捕后被挖心肝炒食。一起暴动的秋瑾也被捕入狱,最后于大庭广众之下被枭首。鲁迅根据这两个人的事迹,写下了这篇《药》。《药》中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犯人”的名字叫做夏逾,对应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秋瑾。取‘夏天过去了,秋天就要近了’之意。

我们经常感叹于辛亥革命时期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但在现实中,烈士秋瑾的命运更加令人唏嘘。她的事迹用一句话概括,了却心中天下事,不求生前身后名。

秋瑾持刀照片

二,巾帼英雄秋瑾,号“竟雄”

秋瑾,于1875年生于福建省霄县城紫阳书院。他从小就充满了男孩子气,幼年随着兄长一起读私塾。期间,她最好文史,且爱诗词,15岁还跟着表兄学习骑马击剑。她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也期盼着像花木兰一样驰骋疆场。她曾经感慨到“人生在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秋瑾和当时的爱国青年一样悲愤交加,她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就像秋瑾自己说的,自己终究还是一个女人。到了及笄之年,她的父亲调任到湖南湘潭当知县,她便随着父亲从福建来到了湖南。不久,父亲把她许配给了湘潭的富绅王家。光绪十八年,秋瑾正式嫁给了王家公子王延钧。光绪二十一年,她和丈夫来到了北京。这是她第一次远离父母亲族,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来到京城,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在康有为的领导之下,千名举人集体上书反对《马关条约》。戊戌变法运动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迅猛展开,席卷全国。《万国公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纸,针砭时弊,痛斥清朝官员腐败无能。闺中的秋瑾读了这些报纸,潜藏在内心中的侠烈性情终于按捺不住。秋瑾毅然决然的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东渡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秋瑾丈夫王延钧

这里我想插一句,关于秋瑾的丈夫王延钧。有人说,秋瑾之所以会离开家庭去日本,是因为其丈夫在民族危亡时刻,还在追名逐利。因与秋瑾的理念不和,所以最后家庭破裂。

其实并非这样!

秋瑾能够去日本留学,是因为王延钧的默默守护。他回来办报纸,设学堂,也是王延钧给予的经济支持。王延军纵然思想守旧,但绝对不是一个坏人。人们总喜欢在歌颂先进的时候,贬低“落后”。在赞扬女权的时候,贬低男权。所以我认为,他们两个更多的和而不同。秋瑾虽然反封建、反礼教、反帝国主义,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对自己丈夫从一而终的誓言。她在弥留之际说过: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留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可见,她临死前想的还是她的家人,丈夫和孩子。

秋瑾的两个姐妹

三,身后事历经坎坷

秋瑾牺牲后,她的家人摄于清廷的淫威,都不敢去为秋瑾收尸。最后是由当地乡绅出面雇佣鞋匠,缝合了秋瑾的尸身。后来,又通过绍兴当地的慈善机构把秋瑾的尸体收敛,停到郊外卧龙山下的乱坟冢旁边。

风声过后,秋瑾的大哥秋誉章花重金雇人把秋瑾的遗体送到绍兴严家潭殡舍。但是殡舍的主人听说这是杀头“女匪”的棺木后,坚决不允许把尸体停在这里。无奈,秋誉章只得把棺木停到大校场旁,在灵柩上覆盖草席,用来遮风挡雨。

同年冬天,秋瑾生前结拜的姐妹徐自华与吴芝瑛商定,按照秋瑾的遗愿把她葬到西湖。第二年开春,两姐妹把秋瑾的灵柩秘密运过钱塘江,葬于西湖湖畔。姐妹二人为秋瑾刻了块墓碑“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之后,又为秋瑾写了墓志铭。夏末,二人又在坟茔上增添了墓亭,亭柱上镌刻多幅赞颂秋瑾的对联。

墓园落成不久,清廷巡查御史常徽到西湖游玩,看到秋瑾的坟墓,认为西湖这样的名胜古迹不应该埋葬“女匪头目”,即上章弹劾,奏请平墓。清廷遂即下诏平墓,徐自华和吴芝瑛也因此差点遭受牢狱之灾。后来,还是秋瑾的哥哥秋誉章在浙江巡抚增韬的秘密帮助之下,把灵柩运回绍兴严家潭。之后,又在王延钧及其家人的安排下,下葬到王家。

秋瑾的墓志铭

民国成立后,徐自华和吴芝瑛又提出让秋瑾遗骸埋葬到杭州西湖的想法,并且很快就得到浙江省议会的同意。然而,湖南方面却不愿意把革命功臣秋瑾的遗骸移归浙江,一些湖南的同盟会会员提出把秋瑾灵柩移到长沙岳麓山。两省之争僵持不下。最后,秋瑾的儿子还是认为应该遵守秋瑾的遗愿,把她埋到了西子湖畔。孙中山来到杭州时,还特意来祭奠她,题赠“巾帼英雄”匾额,还写了一副挽联,寄托哀思。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杭州后,把秋瑾祠堂的围墙全部推倒,铁栅栏和铁门也不知去向。抗战胜利后,秋瑾祠堂被移到西湖中心小学的楼舍。然而,1965年,中华大地又遭动荡,秋瑾之墓也难逃厄运。秋瑾的遗骨被装入坛子,迁葬到杭州鸡笼山麓。幸亏有心人在墓地载种了一棵树,做以标记。后来,在周恩来的总理的过问之下,秋瑾的遗骨才被寻回。

现今的秋瑾之墓,是杭州人民市政府在1980年重建的,并被浙江省定位重点保护文物。坟茔由花岗石铸成,正面雕刻着孙中山题写的“巾帼英雄”,背面镶嵌着徐自华和吴芝瑛的墓志铭。秋瑾之墓,在经历了十次迁葬,三次重修,终得安息。

秋瑾塑像

四,到底什么是先驱?

我一直为秋瑾的身后事感到不平,因为觉得好人没有得到好报。我常常想,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以怎样的心情,顶着多大的压力,做着一件她自己坚信正确,但不知道结果在何方的事。最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这场革命真的会成功,她也不知道自己死后会被大家纪念 。

后来我想通了,也许她并在乎我们的纪念!西湖畔埋着的名人甚多,旅游景点更多,熙熙攘攘的人群,南来北往的旅客,来看她的就更少了。但是她却一直看着我们,因为恋爱而烦恼的年轻人,因为事业而忙碌的中年人,还有在夕阳下健身的老年人。大家终于不用像她一样,整天为国家大事忧心忡忡!

0 阅读:5

槟榔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