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休学,复学引导回忆录(8),规则界限的安全预防策略

得福欣 2025-02-14 04:51:16

首篇文章讲述了孩子为什么躺平,躺平后孩子在家的状态,家里妈妈对孩子的态度,我出于什么原因决定亲自回家引导孩子。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家长的顾虑:担心因为给孩子制定规则界限,会破坏亲子关系,实则规则界限是打破虚假的亲子关系,重建良性的亲子关系而服务的。

前言

在文章引导准备工作-安全准备章节里写到,我当时买过一个保险柜,用于收纳家中的危险物品。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甚至有人会觉得是小题大做:至于吗?你制定规则界限的主要目的不就是收手机吗,直接从孩子手上夺走不就行了,何必这么大动干戈?

[Z4-0310]

规则界限包括手机使用规则

我们的规则界限中确实包含建立手机使用规则,需要注意的是建立手机规则并不是强行把手机从孩子手上夺走。手机规则是确保孩子在合理情况下正常使用手机,制定手机规则孩子有参与权,我们与孩子协商一个合理使用时长。手机的使用时长采用阶梯式递减策略,让孩子逐步过渡到合理范围内。

有很多家长因为手机的问题,与孩子发生过争执,甚至采用直接抢走或砸坏孩子的手机。这是家长们普遍容易犯的错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真的解决问题了吗,家长们心里应该很清楚。实际上,孩子可能会迫于父母的权威,当着父母的面不再玩手机,但私底下会躲着父母,千方百计偷偷去玩,由明处转到暗处。

专制打压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心里播下怨恨的种子

由于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行为,会造成了孩子心理的对立。因为孩子年龄尚小,他可能争抢不过父母,会选择隐忍,但怨恨会一点点积累,等待时机去报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因为身体的发育,意识的觉醒,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严重的叛逆行为,去对抗父母长期的专制打压教育方式。

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导致矛盾升级,造成不可挽回的人身伤害事件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伴随着激素分泌和身体变化,情绪往往会出现不稳定、易怒、烦躁等问题。当父母与孩子发生手机争执时,家长如果强行没收或当面砸坏孩子手机等电子产品时,容易导致孩子情绪失控,做出极端的行为。脾气火爆有攻击性的孩子,可能会直接攻击家长,或者转为攻击其他弱小的家庭成员;而一些具有自己攻击性的孩子,可能会采用自残方式进行对抗,新闻上也时有报道因抢夺手机而发生过跳楼、投河事件。

设定规则界限无法避免亲子冲突

厌学长期躺平的孩子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节奏,要建立规则界限就会打破孩子“舒适”的状态,没有人愿意被限制,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所以不可避免会有冲突。虽然冲突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低冲突策略”去制定规则,以最大限度去降低对抗的影响。

预防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预防措施是为亲子双方搭建“安全网”——既能保护孩子免于极端行为,也让家长避免陷入“赢了规则,输了孩子”的悲剧。

情绪释放缓冲区防护装置可以延缓极端行为的发生,往往几分钟的“情绪缓冲”,会让人的大脑从情绪化的状态中恢复理性判断。避免触发心理危机厌学躺平的孩子往往伴有抑郁、焦虑或创伤经历,突然剥夺其唯一依赖的“心理安抚工具”(手机),可能引发情绪崩溃或自我伤害。防止亲子关系彻底破裂若因规则执行导致激烈冲突(如砸手机、肢体对抗),可能让孩子对家庭失去最后的安全感,加剧逃避现实的行为。减少不可逆伤害风险极端情况下,孩子可能在冲动中做出危险行为(如跳楼、割腕),提前预防能最大限度保障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风险因冲突引发打砸事件,提前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损失。一、突破自身的认知边界,构筑高维度的家庭教育认知架构没有人天生就会教育孩子,既然孩子会躺平,那就说明之前的教育方式肯定存有问题。正所谓“不破不立”,打碎旧的东西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东西,通过打破内在认知边界引起外在现实变化。那我们的家庭教育也一样,还是拿原来的一套方法去教育孩子,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1.家庭教育认知的提升

儿童发展与心理亲子沟通技巧教育方法与策略家庭环境与氛围营造心理健康与问题应对

2.家庭教育快速入门

导师:能帮助梳理该领域的知识框架,明确重点和难点,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学习更具条理性和方向性,避免在海量信息中迷失。专业机构:专业成熟的教育机构往往包括:全面的课程体系、海量丰富的案例、一对一家庭指导、在线答疑、家长互助帮扶等,依托专业团队力量为家长们精准引导提供支持,节省引导时间。

***3.提醒***

任何导师和专业机构都无法取代家长的地位,去代替家长直接教育引导孩子。最终能把孩子成功引导出来的主体还是家长。倘若家长不准备亲自挑起引导孩子的主导工作的担子,那现在就可以到此打住,不必浪费钱财。老子的《道德经》有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要精通了事物本质发展规则,自然就能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再多方法和技巧,但没有搞清楚事物的本质,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家庭教育一样,切勿盲目追求方法和技巧,舍本逐末。庄子曰: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任何方法和技巧都要适配场景和对象,家庭教育要懂得因材施教,活学活用,不可生搬硬套。二、预防亲子冲突的安全预备措施

1. 环境安全检查

外围防护措施:窗户(阳台)防盗网、窗户限位装置、楼道天台门上锁等。室內门锁拆卸:拆卸各房间门锁芯,解除反锁功能。防止孩子情绪失控时,反锁在房间內做危险的事情,而失去观察及阻止机会。移除危险物品:提前收走各房间内的尖锐物品(如剪刀、刀具、裁纸刀)、药物、绳索、五金工具(如螺丝刀、锤子、文具、铁钉、螺丝钉)、日化(如消毒剂、洗涤剂)、引火物品(如打火机、火柴、汽油、酒精)等可能用于自伤或伤人的物品。收纳贵重或易碎物品:鱼缸、贵重摆件、金银首饰、数码电器等。证件收纳:证件收纳。保护证件防人为损毁,同时预防孩子使用大人身份信息或离家出走。设置安全空间:若孩子情绪易失控,确保家中有一个无危险物品且无电子设备的“冷静角”,供情绪平复使用。

2. 观察情绪预警信号

暂缓执行规则的情形:孩子出现自伤情况或情绪崩溃有明显躯体化症状(发抖、呼吸急促)情绪激动说出极端言论(如“活着没意思”)应对:先处理情绪,规则执行延后,比如可温和表示:“手机问题我们改天再讨论,现在你需要我陪你坐一会儿吗?”

3. 替代性安抚工具准备

备好孩子喜欢的非电子类安抚物品(如毛绒玩具、捏捏乐、绘画本),用于转移注意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家里可以准备摔跤假人或拳击沙袋,用于情绪宣泄。三、用“低冲突策略”制定规则(以手机规则为例)

1. 从“被动使用”转向“主动管理”

不直接禁止,而是增加使用成本:例:“玩手机前需完成一个5分钟任务”(如做10个深蹲、整理书桌),用行为门槛自然减少使用频率。原理:避免直接对抗,通过“启动成本”消耗冲动。

2. 分阶段“蚕食”使用时间

阶梯式调整(以当前每天使用8小时为例):第1周:每天减少30分钟,但允许分次使用(如原连续玩4小时,改为玩3.5小时,分3次)。第2周:每次使用前增加5分钟“缓冲任务”(如喝杯水、深呼吸1分钟)。第3周:引入“手机银行”积分兑换机制(如每天总时长不变,但需用运动/家务/学习时间积分兑换)。

3. 赋予有限选择权

降低失控感:给出多个可接受选项,让孩子感觉仍有掌控力。例:“你是想现在交手机,15分钟后我帮你保管充电?还是再玩10分钟,但明天减少同样时间?”关键:无论孩子选哪个,实际效果都导向规则目标。四、冲突中的“去升级化”干预

1. 家长自我调节

身体语言: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面部表情自然,双手自然下垂(避免叉腰、指人)。语言降温:使用我信息沟通语言“我观察到…”替代“你总是…”,例如:❌“你再不放下手机我就砸了它!”✅“我注意到你现在呼吸很快,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你就知道一天到晚玩手机,除了打游戏你还会什么!”✅“我观察到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在游戏上,没有看到你预习功课,我很担心你后面的课程进度跟不上,后面需要额外时间去补习,不仅浪费你玩的时间还要花一笔额外的补习费用。”

2. 紧急叫停技巧

非对抗性撤离:若孩子出现摔东西、自伤倾向,家长立即离开现场并说:“我现在要去厨房倒杯水,5分钟后回来。”保持安全距离:若冲突中孩子夺门而出,不要立即追赶,也不要紧随其后,以免更加刺激孩子做出更极端的行为。可以保持安全距离在远处进行观察,尽量不要让孩子察觉。

3. 第三方援助

启动“安全联络人”:提前与孩子信任的亲友(如表哥、朋友)约定,在冲突升级时由他们通过视频电话安抚孩子。专业安保人员:孩子以往冲突时有伤人史,或者孩子对抗性强家长力量悬殊较大,在制定规则期间需要考虑聘请安保人员,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切记只能防护,不能攻击孩子。转移矛盾焦点:若孩子扬言自伤,可引导其将愤怒转向物品(如提供旧报纸撕扯、软枕击打、拳击沙袋、摔跤假人)。五、紧急情况处理预案

1. 自伤行为干预

轻度自伤(如掐自己、撞头):保持冷静,递上替代物品(如冰袋让其握紧,用生理疼痛转移心理痛苦)。共情回应:“我知道你心里很难受,这种痛是不是像被石头压着?”重度自伤(如割伤、吞药):抱住孩子身体,阻止其继续自伤的行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说教,处理伤口时只说事实:“消毒会有点刺痛,忍3秒就好。”

2. 事后心理修复

24小时内不谈规则:待情绪稳定后,通过非语言方式重建联结(如一起做饭、遛狗)。复盘时使用“我们”视角(我信息沟通语言技巧):❌“你昨天那样太吓人了!”✅“我们昨天都没控制好情绪,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关键原则:安全重于规则

当规则执行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优先保人,暂缓纠错。记住:

孩子对抗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被规则触发的“失控恐惧”。通过降低失控感(如增加选择权、分阶段适应)比强制执行更有效。永远留有“安全出口”:即使暂时退回原状,也好过造成不可逆伤害。

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立刻放下手机,而是通过建立基本安全信任,逐步恢复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能力。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久,但每一次安全度过危机,都是重建关系的基石。

1 阅读:9
得福欣

得福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