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文章讲述了孩子为什么躺平,躺平后孩子在家的状态,家里妈妈对孩子的态度,我出于什么原因决定亲自回家引导孩子。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因为孩子疏远我不与我正面沟通,采用隔空喊话方式传达接下来将来作出一些调整的大致计划。

[Z4-0313]
无声的对抗自从隔空喊话过后,孩子对我的态度愈发冷漠了。孩子出入房间偶求与我对面时,就会故意用仇视的眼光扫视我,仿佛在对我说“我恨死你了”。对于我所讲的话,自然是置之不理,全然当耳边风。当然,我也很识趣,多数时间选择闭嘴,有需要说的话尽量简短不去重复,如果一定要传达到的话,就间隔一段时间去传达,或通过纸条的方式留言。
断网准备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只要家里有网络可以使用,不到最后一刻(给孩子准备的时间有三天),孩子绝不会轻易低头,主动进行协商,所以我要提前作好准备。虽然手机使用时长目前能够加以控制,但考虑到今后还有其他终端设备需要联网,这些设备的网络使用也要做管控。于是,我便从网上购置了可通过 APP 远程控制上网的宽带路由器,将家中运营商附赠的路由器予以替换。
走出家门第一天中午孩子起床只吃了一包麦片,出来找零食没有找到,熬到晚上她妈下班回家,喊她吃了我弄好的晚餐,晚上继续挑灯夜战,沉沉迷在虚拟世界里,直到第二天早上六七点才开始睡觉。
接下来的第二天依然如此,直到第三天晚上,才发生了一点点小小的变化。
第三天晚上,妻子下班后,没有在家吃饭,而是带着孩子出门了,我猜肯定是带孩子到外面改善伙食去了,不过我察觉了一丝不同寻常。
除了过年时出门了三天,这期间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可没走出过家门啊!而且我很清楚的知道妻子也是请不动孩子出门的。那这一次出门,肯定是孩子提前与妻子约定好的,孩子主动的。
这于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意料之外晚上妻子和孩子出去将近两个小时才回到家里。趁孩子回去了自己的房间,我跟妻子交代,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实施孩子作息调整计划方案了,以后请别带孩子在外面吃饭,只要她按时起床,家里都会有吃的。
妻子却向我透露了一个超乎意料的消息:孩子说自己明天开始要调整作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喜悦,而是意外和质疑,因为这并没有按照我的计划进行。个人对某些观点的强烈信念,这些信念经过反复强化后进入潜意识,而我们的很多行为,大都受潜意识控制。当我深陷于“我执”之时,因执着于达成目的的技巧,而忽略了同理之心,就致使我后续的引导行动多走了一些弯路。
觉察反思究竟是什么促使孩子主动说出要调整作息话来呢,我回家这段时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影响到了孩子呢,这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中。
一定不是因为三天考虑时间要结束了,明天开始就要断网了,孩子受威胁而屈服了,这只是表面诱因,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安全信赖关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应允过孩子的事情,很少有失言过,基本能做到说到做到。例如:
在学习成就上,与孩子约定每次进步后的奖励,事后均有兑现。在反复的手机使用拉扯中,我采用先礼后兵方式,说好的多少时长,决不会临时变卦,做不到了 ,事后该追责就追责,下次该限制就限制。通过平时之间的交互,我对待孩子的态度,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印象是:言必行,行必果!
其次,决心的影响。
我这次"辞职"回家,曾对妻子说过:孩子只要不回归正常生活,我就会一直呆在家里!
事实上,我在家已然逗留了一个多星期,也没有出去上班的意向,这使得妻子和孩子确信了我辞工的实情。孩子很清楚,只要我长期滞留家中,便绝不可能到之前,像妻子那般顺其摆烂妄为,任其继续逍遥自在。
最后,网瘾触发。
因为长期熬夜使用,在回家之前,孩子的手机就被我远程限制了游戏功能,仅半小时微信使用时长,手机上不能玩游戏,想玩游戏就用家里的电脑和妻子的手机。
我回家后,首先把电脑锁了,然后对妻子的手机也进行了严加关注,这样阻止了孩子网游之路,只能玩掌上游戏,但肯定不如网游刺激有意思。
所以我确信孩子的网瘾犯了,熬不住了。
感悟文字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呈现,然而情感却难以做到波澜不惊地维持。面对自己的孩子,全然无视孩子的行为和语言,真的很难做到,所以我的內心时常会出现两个博弈的小人。当内心的两个小人“情绪脑"和“理智脑”在博弈得不可开交时,“理智脑”及时倾听到了“本能脑”的求救信号“请你们不要争吵了,你们的行为正在过度消耗我们的能量,我们已经处在危险区域,有危险了!”。理智脑迅速作出反应,暂停了与情绪脑的博弈,它对本能脑说“请你配合我,把我们带入安全地带!”。于是本能脑在理智脑指引下,采取一些有效的行动措施,把它们拉回到现实世界,从而避免这种博弈让它们能量消耗殆尽。
三脑模型
内耗就是內心中的两个小人“情绪脑"和“理智脑”互相博弈,互不让步,快速消耗我们心理能量的过程,它让我们内心彷徨,摇摆不定,止步不前。人的能量来源于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作用互为影响的,合为身心健康。孩子是因为遭受接连打击,加上父母不当教养方式,能量逐渐被拉低,最终选择躺平。然而躺平孩子的行为,却做着持续损害身心健康的事情,如果继续顺从接纳,想让孩子重新恢复能量,时间是未知的,只有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期盼奇迹的发生。所以我们要介入,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快速帮助孩子恢复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让孩子重新融入社会,把不可控变得可控,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关爱,而绝非溺爱。我们不要只做功能性的父母,只负责喂养和照顾孩子,把孩子养成只会索取的巨婴;我们要做真正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更加深层次的联结,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深刻共鸣,成为他们紧密联系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