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休学,复学引导回忆录(6),制定规则界限的前言

得福欣 2025-02-09 03:54:42

首篇文章讲述了孩子为什么躺平,躺平后孩子在家的状态,家里妈妈对孩子的态度,我出于什么原因决定亲自回家引导孩子。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我给妻子摊牌,就算丢掉工作,也要先引导孩子复学。

迟迟不更新的原因

从上一篇文章到现在,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文章了,有些粉丝父母私下问我,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把孩子引导复学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管控孩子手机的?后面的内容是不是要付费?

[Z4-0308]

类似像这样在网络上求助的父母很多,我也尝试过与他们建立对话,与之一起透过孩子躺平的表面行为,分析他们家孩子躺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想帮他们从源头梳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复学的难题。但大多数父母无法耐心静下来去听分析,去认真思考这后面的逻辑。他们要么喜欢自顾自的倾吐心中的不悦:控诉孩子恶劣的行径,诉说自己曾经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要么总想得到能一针见效的方法措施,好似孩子是一辆汽车,只要父母把方向盘扭动一下,孩子就能立马重回正确的方向。

假如父母们能静下来反问一下自己:世界上真的存在这种方法吗?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立马就可以回归正常方向!那同样的道理,孩子如果是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父母是手握方向盘的司机,要是因为司机一时犯困手没有扶稳方向盘,汽车是不是也会立马偏离方向呢?

那父母不妨再次反问自己一下:你需要的是一辆能被你随手操控的汽车,还是需要一个能自我驱动、积极向上、凡事不用你操心的,长大成人,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教育引导孩子,提升父母的认知是核心。要是认知出了偏差,就容易迷失方向,方向错了,方法和技巧只会让目标背离,从而误入歧途。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的认知不足够时,能量会很低,能量低就信心不足,信心不足情绪管理能力随之就弱,情绪不稳沟通方面就会出问题,沟通出问题就会很容易把一件好事办成坏事,一件小事变成大事。

这也是一直迟迟不更新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给孩子建立规则界限阶段,我很担心因为我的文章会会对那些急于求成的父母产生一种误导。当他们自身能量不足时,无法静心分析和处理问题,就只会生搬硬套方法和措施,面对突发情况就会手足无措。尤其在处理亲子冲突时,缺乏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很容易把亲子冲突推向危险边缘,导致产生无法预料的结果。

为什么要给孩子建立规则界限(规则界限的作用)

引导厌学躺平的孩子复学需要设置规则界限,是因为这类孩子往往因长期缺乏学习动力、逃避压力或陷入无序状态而脱离正轨。规则界限的作用不仅是帮孩子重建外部链接及约束,更是通过系统化的干预帮助其逐步恢复内在秩序感。以下是规则界限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作用分析:

一、规则界限的底层逻辑:对抗“失控感”,获得“掌控感”

心理锚定效应当孩子长期处于厌学或躺平状态时,其生活往往陷入混沌(如昼夜颠倒、沉迷虚拟世界)。规则界限通过规律的作息、运动、家务劳动、学习时间等安排,为其提供一个可预测的框架,减少因失控带来的焦虑,获得掌控感,重建安全感。打破习得性无助许多躺平孩子因长期挫败感形成“努力无用”的认知。规则界限通过周期性小目标(如每天学习30分钟,每天完成几件小事)的达成,逐步积累掌控感,打破消极循环。

二、规则界限的四大核心作用

重建行为习惯规范生理层面:强制调整作息、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避免生理性沉溺(如游戏成瘾),保证身体健康。行为层面:设定最低学习时长(如每天1小时),通过重复行为重塑习惯,避免彻底脱离学习节奏。传递明确信号责任外化:规则将“复学压力”从亲子对抗转移到实际具体要完成的个人任务上(如“规则要求你每天完成的家务,不是我逼你”),减少情感冲突。权力让渡: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如协商运动锻炼计划),让孩子部分掌握主动权,减少对控制的抗拒。制造“适度压力”帮孩子走出舒适区完全放任会强化逃避倾向,而过度施压可能引发崩溃。规则界限通过温和但坚定的推进(如逐步增加学习任务量),在安全范围内制造压力,激发适应性反应。为良性的亲子关系提供抓手规则执行中配合正向反馈(如完成目标后给予自主时间奖励),将“约束”与“激励”结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爱和支持而非打压和惩罚。三、实施规则界限的关键原则循序渐进式推进避免突然制定严苛规则(如“明天开始每天学习8小时”),需从微小目标起步(如每天20分钟),周期性逐步加码,匹配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弹性与底线并存允许偶尔调整(如身体不适时可减少任务量),但核心底线(如必须完成最低任务量)不容妥协,防止规则失效。联结深层需求规则需与孩子的内在动机结合(如“完成本周计划后,可探索你感兴趣的领域”),避免沦为机械控制。

四、超越规则:稳定复学内驱力的培育

规则界限是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的“脚手架”,但最终目标是利用外部力量激发孩子的内在的驱动力。需在规则执行中:

修复身体机能:通过规律作息、运动锻炼以及身体调理,保证孩子体能的恢复。培养责任意识:通过家务劳动,生存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感恩之心。挖掘优势领域:通过任务设计让孩子体验胜任感(如从擅长科目入手)。重构意义感:引导其思考学习与个人目标(如未来想从事的工作)的关联。人际关系修复:通过心理建设、人际关系脱敏等,重建人际信任。总结

给孩子建立规则界限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规则界限的本质是“用外在秩序唤醒内在秩序”,其作用不仅是约束行为,更是通过系统化的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找回对生活的掌控力。但需警惕将规则工具化,假借以爱之名义利用规则去控制孩子的人生——孩子真正的能恢复正常生活是通过规则的外部驱动转换为孩子发自內心的自我驱动,其依赖于规则背后的情感支持、动机重塑和意义重建等。

0 阅读:54
得福欣

得福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