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文章讲述了孩子为什么躺平,躺平后孩子在家的状态,家里妈妈对孩子的态度,我出于什么原因决定亲自回家引导孩子。
上一篇文章讲述了很久以来,孩子第一次主动走出家门,竟意外说出要主动调整作息的话。

[Z4-0315]
全网断网虽然昨晚从妻子口中得知,孩子说要自己调整作息,但孩子并没有主动与我进行协商如何调整作息,其调整具体计划也不得而知。鉴于前面预警的三天时限已到,今天就要正式开始进行全面断网了。
于是,我通过APP操控新买的宽带路由器,把孩子使用的电子设备(手机、游戏机、电脑、平板)全部加入儿童上网模式,可用时长设置为零,停用了孩子的网络使用权限。
主动调整作息孩子前一天晚上跟妻子出去散步后回来,提出要自己调整作息,接下来的这两天果然有所变化。
有动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推动力。
第一天,孩子早上不到9点就起床了。白天也不睡觉了,大部分时间用在画画上,画累了就用游戏机玩游戏,有时候捣鼓捣鼓没有网络的手机,晚上到了11点就准时上床睡觉,第一天就这样安静的度过了。
第二天,孩子一早起床后,与往常不同的是没有窝在自己房间里,而是来到客厅在没有网络的平板上捣鼓。
回来这些天,孩子没有跟我主动打过招呼,为了更好的掌握和监督孩子的作息规律,防止孩子晚上偷偷使用客厅的电脑和平板,这段时间我都在客厅的沙发上就寝。
孩子一大早到客厅里活动,我知道孩子在给我传送信号,暗示我开通网络。于是凑到边上问:是不是想使用网络了?如果想用,我们可以一起协商,制定一个具体调整作息计划,只要按照计划内容做到了,你就可以正常使用网络,我们一起来协商协商,如何?
等了一会,还是没有得到回复,孩子仍然不想搭理我。我只好接着说了句,那等你想好了,我们再来聊。随后就处理别的事情去了。
后来,我趁机把家里各房间房门上的锁芯拆卸下来。预防孩子对抗时反锁在房內,因无法观察到房间里的动态,导致事态发展得更为复杂。
孩子白天在没有网络的平板上捣鼓了大半天,后来因为无聊又回到自己房间消磨时光。可能接连几天没有碰到网络游戏,加上自己好不容易坚持了两天,靠着狠劲把调整作息下来,却还是没有如愿的使用上网络,心里憋着一肚子火。所以晚上11点了,仍然在玩游戏机,没有睡觉的迹象,我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要爆发。
第一次冲突爆发晚上11点,我进了孩子房间,走到孩子身旁。
我:现在已经11点了,该睡觉了。
孩子:要你管!
我:是不是这两天没有玩网络游戏,心里难受、憋屈?
孩子:我作息做到了,就应该给我开网络。
我:你没找我谈,我也不清楚你怎么想的。那我们现在谈谈具体的作息调整计划,看看怎么样调整,合理使用网络?
孩子:不谈,你出去,别影响我!
我:你好不容易坚持了两天的作息,如果现在再不睡觉,那前两天的努力就白废了。
孩子:不要你管,你出去!
我:你现在把游戏机放客厅里,然后去睡觉,我就出去。
孩子:游戏机是我用零花钱买的,是我自己的,怎么用与你无关,不要你管,出去。
我:为了你的身体健康,我不管不行。另外法律也有规定,父母对未成年人有监管权力,你只要把游戏机放到客厅后去睡觉,我就出去。
结果,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孩子。
孩子(开始爆粗口):CNMDFL,就你懂法,还跟老子谈法律,给我滚!
孩子:你凭什么管老子,还偷偷把我房间的门锁拆卸了,现在弄得老子一点隐私也没有,给老子滚!
孩子越说越火,接着起身开始推搡我。
我就牢牢立在那里,任凭她推搡,也没把挪出房间。她一边叫骂,一边在外屋寻来一根棍子,用棍子戳我,我趁机夺过了她手上的棍子,但没有反击,就这样僵持中。前面章节中已写过,我在实施规则前的安全预防措施,如果没有安全准备工作,孩子情急之下容易丧失理智,做出不可预料之事。
孩子见没有办法把我弄出房间,气急败坏的自己先崩溃了。她先是朝我咆哮,然后就开始大哭大闹,撕扯自己的头发。见状,我赶紧上前抱住她,双手死死的抓住住她的手臂,借用身体之力控制住她,不让她动弹。孩子身体动弹不了,嘴上可没闲叫骂,口中冒出各种难听的话,我只好充耳不闻,不然真得气个半死。我尽力控制住她,直到她力气耗尽为止。
凌晨两点多钟,孩子也折腾得精疲力尽了,说困了要睡觉了,我让她把游戏机、手机放到客厅里,并向她保证不会动她的东西,她才听从了我的意见,然后睡觉去了。
觉察内心的“贪嗔痴”。
因为内心有“贪嗔痴”,没有顺势而为。当孩子自己主动调整作息时,只顾坚持自己的原来想法,不懂灵活变通,过于执念术,而轻视道。
如果在孩子主动调整作息这两天,我能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去同理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变通下下,让孩子先玩上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游戏,让她情绪缓和了,再跟她谈作息调整计划,后面的冲突也许就会更少一些。
心中有“贪”,贪快。
前面作了充足的准备,好不容易花了几天戒断孩子的网络游戏,如果没谈好作息计划,就让孩子提前过了游戏瘾,假如她后面反悔了,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虽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我连尝试都放弃了,甚至连基本的同理心也丢失了,没有去共情孩子心理感受,失去了一次亲子联结的机会,求胜心切,犯了引导大忌。
心中有“嗔”,怨恨。
其实内心一直有念头,那就是认为孩子太不懂事,好好的书不读,却要折腾,把家里闹得鸡犬不留,认知偏差要狠点心去矫正。人带着这种私欲的执念,往往就容易犯下错误。
心中有“痴”,迷失方向。
心里面还是揪着孩子过去的错误不放,总试图去矫正孩子,就容易迷失方向。
反思引导孩子的初衷在于从外部激发孩子内部的转变,把外在动机转变成内在动机。
青春期是自我认同与外界认知冲突的高发期,容易因偏见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表现出对抗性态度,若对方是权威人物(如老师、家长),反抗行为将更加明显。
把重心放在矫正孩子问题时,就容易放大孩子的问题,急切去寻找快捷的方法。因为求胜心切,强烈的控制感就会显现出来,越想控制越容易招致孩子强烈对抗,越容易引发激烈冲突,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另外,当遭遇孩子激烈对抗后,父母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如果遭受接连挫败感的打击,人就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心理,从而失去引导的信心。
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唤醒,把大家带到洞穴之外。—— 柏拉图
把重心放在提升自己为主,轻推孩子为辅。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就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是什么导致孩子这种认知偏差?孩子问题表面,內心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我在她这个年龄也有类似经历,当时我是怎么处理的,我內心真实的需求是什么?
曾国藩说:“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通过向内求索,能够切实地洞察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获取孩子的信任,为对孩子施加影响创造可能。
通过向內求索,就可以由点到面,由低维转化到高维,通过高维思维解决低维的问题,思路开阔了,怎么还会局限在几种方法上呢?
正如庄子所言: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教育引导孩子,只有遵循“道”的原则(顺应人性、社会法则)和方法,技术或策略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脱离了“道”的指导,单纯依靠技术和策略,终将会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