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话说:“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这是弘一法师引用了石屋禅师的一句话来教化世人,帮助人们化解心结走出过去。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正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白天焦虑明天会不会被裁员,晚上躺在床上又反复懊悔白天说错的一句话。
吃饭时想着未完成的工作,工作时担心未来的房贷,睡觉前又懊恼过去的失误。看似忙碌,却从没真正“活”过。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抑郁的人困在过去,焦虑的人困在未来,而平静的人,活在的当下。
假如你抑郁,说明你放不下过去
“过去的事已过去了”,听起来像一句轻飘飘的安慰,但真正参透的人都知道——放下过去,是一场和自己的战争。
有一位老和尚带着小沙弥下山化缘。回寺时突遇暴雨,两人浑身湿透。小沙弥一路抱怨:“早知道带伞就好了!”
老和尚却笑着说:“伞没带,但抱怨也挡不住雨。不如想想回去怎么煮碗姜汤。”
你看,淋湿是事实,但小沙弥的抑郁来自“早知道”,老和尚的智慧在于“现在怎么办”。
现实中多少人像这小沙弥?考试失利后多年还在自责“如果当年再努力一点”;创业失败后逢人就念叨“当初不该听谁的”;甚至分手十年还在幻想“要是没吵架就好了”。
这些“如果”就像背在身上的石头,越背越沉,直到压垮自己。
抑郁的根源,是把过去的遗憾变成了今天的牢笼。
弘一法师出家前曾是风流才子李叔同,但他后半生彻底割舍名利。
别人问他为何如此决绝,他说,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样全都已经过去了,以后的事就当作从今天刚刚重新开始。
正如《了凡四训》里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他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把过去的经历当成肥料,滋养当下的修行。
所以,放下过去不是忘记,而是不再让过去的影子挡住今天的阳光。
你可以对着镜子说:“那件事让我很难过,但今天的我要好好吃饭、好好走路。”
假如你焦虑,说明你活在未来
现代人最擅长的就是“预支烦恼”。
有个小和尚问师父:“修行到什么境界才能不焦虑?”师父反问:“你吃饭时焦虑吗?”
小和尚说:“不,专心吃饭便好。”师父笑道:“那你睡觉时为何总想着明天的早课?”
这像极了今天的我们——吃饭时刷手机看股票,睡觉前刷短视频学“未来必备技能”,连陪孩子玩都要查“如何培养未来的学霸”。
看起来在努力,实则被“未来”牵着鼻子乱转。
认识一位创业者,公司刚有起色就开始焦虑:“明年要是融不到资怎么办?”“五年后行业衰退怎么办?”
结果天天失眠,反而把眼前的项目搞砸了。
就像农民不会因为担心明年的干旱而放弃今年的播种。
弘一法师在厦门闭关时,日军轰炸声近在咫尺,弟子们都惊慌失措,他却非常平静。
对付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摁”在当下:手头有报表就专心填数字,孩子要玩就蹲下来陪他数蚂蚁。
当你把明天的烦恼交给明天的自己,今天就会过得轻松些,不会那么焦虑和烦躁。
如果你平静,说明你活在当下
唐朝有位宰相,中年时突然辞官出家。皇帝问他为何放弃荣华富贵,他答:“昨日扫雪时,忽见梅花开。”
原来他在扫雪时,闻到了梅香,触到了雪凉,那一刻的鲜活让他顿悟:生命不在龙椅的雕花上,而在扫帚划过雪地的沙沙声里。

弘一法师晚年住在简陋的草庵,却写信给朋友:“今日阳光甚好,晾晒僧袍三件。”
旁人看来清苦,他却能从补丁的针脚里看见慈悲,从粗茶淡饭中嚼出甘甜。
所以,如果想练习活在当下,不妨试试这些小事:
喝水时感受水流过喉咙的清凉;走路时注意脚底踩过落叶的脆响;刷碗听听水流撞击碗沿的叮咚声。
当你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修行,自然就不会感到焦虑和抑郁。
王阳明临终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弘一法师这一生,从朱门锦衣到破钵草鞋,从风流才子到苦行僧侣,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颗永远活在当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