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一张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通知书

怜珊来看过去 2025-02-20 04:18:13

我有一个抽屉,专门存放我个人的档案资料,如履历表、毕业证、奖励证书等等,其中,用一个塑料套封起来重点保护的是一张珍藏了52年的赴云南军垦农场的“通知书”。别看它只是一张16x28公分的粉红色薄纸,却是我人生档案里的“永久件”。

当年,就是这张“通知书”,使我家户口本上的那一页,让18岁还差6个月的我,被重重地盖上了“迁出”的蓝印,从此,我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变成了没有悬念的红土地人。

1968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指示下,68届的学长们和我们69届的毕业生们,其分配去向都被定为“一片红”,就是说,这两届毕业生全部都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到了1970年3月份,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还没有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敲锣打鼓地到家里来,督促我们到学校去献忠心、定去向。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我去学校报了名,并表示愿意去云南军垦农场。很快,学校老师就通知我,我被批准去云南农场了。于是,那张粉红色的通知书就送到了我的手上。

拿到通知书是3月28号,报到日期是3月30号,出发日期是6月1号。尽管我和家人都做好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还是没有想到安排会如此紧凑,从下定决心到出发,其中间的缓冲时间短得让人回不过神来。看到户口本上两个刺眼的蓝字“迁出”,父亲叹气母亲泪下。

永远忘不了1970年6月1日那天下午,上海火车站北站的情景:眼里全是人的海洋,耳边全是哭声的浪潮。随着火车的一声汽笛响,车上车下的哭喊声,一下子被迸发出来。车上少年的无助和迷茫;车下亲人的无奈和痛楚,人们的哭喊声被淹没在火车驶过的隆隆声中。在这片哭喊声中,我们渐行渐远……

经过九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十二连,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涯。

刚到连队,我和其他知青一样,劳动关、生活关、想家关,狼狈地困扰着我们。为了生存、为了成长,我们挣扎着、努力着、拼搏着。

由于是军垦农场,连长是一名现役军人,指导员是一位部队转业的资深干部,他们很会做思想工作,经常与我们谈话聊家常。连队的老职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也经常跟我们谈他们当年的奋斗史。在他们的教育熏陶下,我们用时间和汗水慢慢地学会了种橡胶、割橡胶,学会了种花生、黄豆、苞谷之类的农作物,同时也逐渐地明白了,我们不是这里的匆匆过客,而是要在这里当主人。

1973年春天,连队文书因工作需要,被调去营部当会计。指导员找我谈话:组织上要我接任文书一职。我生怕自己当不好,跟指导员说:我想考虑考虑。指导员的一句答话,让我终身不忘并从此作为座佑铭: 连队里有百把号职工,组织上偏偏选择了你,这说明你的价值所在!指导员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于是,我当上了文书。

文书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岗位,但是真的做起来,还是很艰辛的。文书工作的职责很广,除了正常的文字工作以外,还要集会计、出纳、统计、仓库保管等等工作于一体,每天要统计胶乳产量、做台账、分发杂志和职工信件,每月要做报表、发放职工工资,每年要书写两次连队工作计划和总结,除此之外,还要参加50%的劳动。

这还不算难,难的是还要编辑和誊写连队的墙报。小小的一块板面,却是连队的重要宣传阵地,事关重大,一定要用心去做。我在前墙报的基础上,将墙报分成几个栏目,有党团生活、职工园地、时事要闻、生产进度、能人风范等。

我牢记指导员的话,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持续不断地更换墙报内容,及时发布连队的重要信息,展示连队职工特别是党员的精神风貌。久而久之,我用自己的智慧,使这块小天地成为了最吸引职工眼球的地方,每每看到职工们在墙报前驻足,我就禁不住会想起指导员的话来。

忙忙碌碌的三年文书工作,我用辛勤的付出,换来了领导和职工的好评!

1976年夏天,我被调到分场政治处任宣传报道员,负责分场每周一期的小报编辑。分场的小报比起连队的墙报来,要复杂多了。政治要求更高了,反映的面更广了。同时,我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工作也更繁忙了。

我坚持每周两次下基层收集素材,其他时间则根据处里的安排,参加各类会议做会议纪要,编辑小报。那个年代,处里没有打字机、更没有印刷机。先将蜡纸放在钢板上,用铁笔一个字一个字工整地刻写出来,然后用滚筒,在油印机上一张一张地推滚出来,工作量很大,经常加班加点,以至于右手中指上的茧子也越长越厚。

师部领导为了提高宣传工作者的政治和业务水平,特意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请来教授,办班为我们授课。分配给每个营一个名额,我们营推荐了我,我整点行装到了二团报到,在那里脱产学习了两个月。

学习期间,我领略了高等学府教授们的讲课风采,接触了政治、哲学课程及伟人原著。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我逐渐褪去了政治上的一些稚嫩,明白了要自觉地去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思考问题。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的公文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习期间,我写了一篇随想作文,题为《吃辣椒的启示》,寓意辣椒虽辣但回味无穷,以示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作为范文在学员中传阅。很快,两个月过去了。回到营部后不久,宣传干事被调去营部水电站任职,我接任了宣传干事一职,直至按政策返城回沪。

九年的知青生涯,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前行的路上。细数那些途经的风风雨雨,我经历过艰难和困苦,但锤炼了意志和信念;我经历过别离至亲和至爱,但收获了纯真的战友情谊。

整整五十二年了,我经常会把这张粉红色的“通知书”拿出来看看,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如今,我虽然走出了农场,但农场永远走不出我的心中!我永远是农场的忠实守望者!

0 阅读:0
怜珊来看过去

怜珊来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