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中的他和他,生时亲如兄弟,死时同归于水

阳了了 2024-12-11 08:02:43

麟德二年(655年),李世民的弟弟,四十二岁的邓王李元裕去世。他再也不能和他的“司马相如”卢照邻谈论他的藏书典籍了。那十二车藏书卢照邻再也不能畅读了,他也不得不伤心地离开邓王府,泪别相处十余年的邓王,离开长安。

龙朔三年(663年),二十八岁的卢照邻去了蜀地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在此处谋得一小小县尉。

据《唐六典·三府都护州县官吏》介绍县尉职责就是“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什么意思呢?就是县尉要亲自动手处理政务,分管功、仓、户、法、兵、士六司事务,既要负责征兵,也要负责调解民事案件,还要侦破刑事案件,更要催收赋税。说白了,就是要统管一县所有杂务,辅佐县令办理政事。

虽然日常政务繁杂,但卢照邻却没放下他的诗情。

蜀地风土人情自然与大唐别处不同,它那连绵的湖和山,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地更是历史悠久,号称“天府之国”。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就连后主刘禅都曾“乐不思蜀”。卢照邻也不能无动于衷,他乐于在此浏览风景,吟诗作对。即使是在卢照邻县尉任满,他也没离开,而是继续在蜀地漫游。

咸亨元年(670年),卢照邻来到有“川北重镇,剑南之都”美誉的梓州。这一年的重阳节,三十五岁的卢照邻遇见了二十一岁的王勃。他们一起登上玄武山,眺望远方,回想多年飘泊生活,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于是,卢照邻挥笔写下《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而王勃挥笔写下《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两个才子“惺惺相惜”,诗文唱和不免共情,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都是在长安王府里写稿子、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是王爷眼中的人才。或许他们第一次相识是在大唐的长安。同样,他们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离开王府。

然而离开王府,卢照邻是因为邓王去世,王勃是由于“思想问题”。因为他写了篇小作文《檄英王鸡》——为沛王李贤斗鸡助威,从而触怒高宗逆鳞被驱逐。确实,他写下的“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有挑拨沛王与英王兄弟关系之嫌,怎能不触怒沛王父亲高宗?高宗的父亲李世民就是弑兄逼父登上的皇位,这对于高宗来说是非常敏感的。

回顾王勃早年经历,他六岁能诗,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发现错误,十岁饱读六经,十二岁开始学医,十四岁写下《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十五岁上书宰相刘祥道,十六岁通过皇甫常伯向高宗献《乾元殿颂》,十六岁科举及第,授职朝散郎,担任沛王府修撰。王勃可谓积极用世苦心经营,但因《檄英王鸡》仕途便一落千丈。或许是受了同样失意的卢照邻感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王勃才来到的蜀地。

咸亨二年(671年),卢照邻辞去新都尉之职,放旷诗酒,再次找到王勃同游。他们来到益州曲水集会,感受流觞曲水,写诗唱和。卢照邻写下《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日影岩前落,云花江上翻。兴阑车马散,林塘夕鸟喧。

王勃写下《和诗得烟字》:

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两人都有看破仕途、出世归隐山林田园之意。但同年听闻朝廷广招贤才的铨选消息,本想去洛阳的卢照邻却去找了正在筹集路费的王勃,他们商量之后结伴奔向了长安。相比归隐埋没一生,他们更喜欢建功立业。

接下来的一切并不顺利。

王勃因为生病而回了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卢照邻也去了洛阳。

长安的繁华不属于卢照邻,失意的卢照邻写下了他最有名的一首诗《长安古意》,诗里有赞扬,有批判,有不平,有牢骚,还有哲理,世事无常,富贵难久。其中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更是刺痛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卢照邻被抓投入监牢。家人得知赶紧营救结果没用,后来托朋友帮忙才得出狱。

出狱不久卢照邻便得了风疾。人生进入至暗时刻。

虽然他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遇到了药王孙思邈,但也未能消除病痛。为了治病,卢照邻尝试服用方士制作的玄明膏。服药期间,恰逢其父噩耗,他痛哭中把丹药都呕出来了,病情恶化。后来搬到东龙门山居住,生活拮据,全凭朋友接济为生。此时,他的病情已恶化到一只手不能活动,双脚不能伸直。这样痛不欲生的他开始走向悲观,甚至放弃了生念。

他在具茨山下买了几十亩田地,引入颍水环绕屋前,甚至为自己挖好了坟墓,躺在坟墓里睡觉等死。就这样一天天忍着病痛吟唱着“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释疾文三歌》)悲歌来度日,最终他不堪忍受病痛折磨,选择与亲人诀别,投入颖水,那年,他才四十岁。

在长安分别的王勃一样痛苦,他一如既往地犯着“错”。经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介绍,凭借医药知识,王勃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然而却因收留藏匿罪犯官奴曹达,又害怕走漏风声杀死他,结果被官府发现,王勃被判了死罪,还牵连了父亲,幸遇大赦王勃才侥幸逃过一劫。

他的父亲王福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远谪到边远的南荒之地。出身儒学世家讲究孝道的王勃内心不免羞愧自责,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道:“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自责的王勃出狱后便去偏远的交趾看望父亲。远赴交趾是顺利的,但在南海归途,他却遇到浪高风急的极端天气,他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初唐四杰”中,王勃六岁能写文章,骆宾王七岁能写诗,卢照邻十岁名声四起,杨炯十岁被称“神童”,都是天才。但他们的结局却是杨炯卒于盈川县令任上,骆宾王参与造反兵败后被杀(也有说是投江死或落发为僧)。而卢照邻和王勃交往最密,都是溺水而亡。

或许想成为天才就要承担这种冥冥之中的不幸,可能他们过早付出太多精力,也可能因为过于执着功名利禄,也可能是过于特立独行,抑或是上天要收回本是神仙的天才……也或许,世上的天才都背负着悲情,令人惋惜,如此才算得上是天才。

0 阅读:13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