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北平人力车夫砸毁电车事件始末

云飞四海 2024-11-28 16:05:12

人力车是一种由弹性车轮、钢片弹簧悬挂装置、木制车厢组成的、以人力挽行的载客车。它源自日本,故又称“东洋车”。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北京、天津等地称“洋车”、“胶皮”;上海、南京等地因其车座漆成黄色,俗称“黄包车”。

北京最早的人力车,应该算是慈禧太后在光绪年间出宫时乘坐的那辆。1886年,人力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这是自日本购入并由私人所有的一辆。人力车传入中国不久,北京便出现了许多家中国人自己经营的人力车行。1901年,北京第一家国产人力车公司“茂顺车行”,最早推出自己型号的人力车,价格定在每辆车47.5两白银。在1925年至1932年间,北京城共有30多家人力车生产厂(又称“皮车行”)。

据日本人在清末时的调查:“庚子事件”前数月,北京市内逐渐出现了具有商业运营性质的人力车。20世纪初,人力车数量增多,乘坐者也日渐增多,对驴车及马车的使用,有逐渐减少之势。但在清末,北京人力车因其结构比日本原装车粗糙,加上社会各界讲究等级地位,所以,乘坐此车者多为下层百姓或青年学生。政府官员即便是小官,也不肯乘坐,他们和其他有地位有财产的人士,多使用西洋马车,而不乘人力车。拥有此车者,不是身份低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而外国人在拜访中国官吏时,也多不使用人力车,反要乘坐西洋马车或轿子。

这种情况,到了民国成立后有了很大改观。1915年,袁世凯在中南海成立了一支人力车队,专门运送达官显宦,于是人力车在北京街头成批出现。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北京最受欢迎的公共交通工具。

人力车在北京广受欢迎的原因颇多。这当然首先应归功于人力车的优点——方便灵巧。在当时的北京,狭窄的胡同和巷子在城区非常普遍。人力车既小又轻便,很容易适应这些狭窄的空间而不需要对北京城的布局进行较大改动。人力车夫大都对北京的街道了如指掌,可为乘客提供上门服务。随着民国时期北京人口的增长和大量移民的涌入,北京拥有大批身强力壮的劳动力作人力车夫,加上北京作为京城和文化古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为人力车的发展提供了旺盛需求。

据1915年北京警察厅报告,北京有人力车夫20859人。到1917年,北京有20674辆人力车,其中2286辆属私人所有,18388辆作为商用。

为了解决北京市民出行的困难,北洋政府于1921年6月成立了北京电车公司,负责筹办北京的有轨电车事业。经过三年多的筹建,1924年12月18日,北京有轨电车正式通车运营。这是北京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标志着北京公共交通近代化的起步。电车通行五年后,行车路线逐渐增加到5条,即从1路到5路。北平引入了有轨电车,此后电车事业不断扩大,至1928年在册车数已达96辆,抢了车夫不少的生意。在当时的北平,为了挣得衣食糊口养家,人力车工人们寒来暑往,没年没月的操劳。然而,到头来他们的血汗所得却依然是捉襟见肘。而此时,电车公司资本家又拒绝履行合同。千方百计招揽顾客,夺其生计。在这种形势下,北平人力车夫工会经过商讨决定,组织工人罢工示威。

1929年10月22日,开始罢工斗争。当天,北平的人力车夫们纷纷走上街头,愤怒的将电车砸毁,并挖掉车轨。顿时,街道上一片混乱,全城的交通陷入了瘫痪状态,交通断绝达三小时之久。在人力车夫们的呼吁下,工程队、沟工队、清道队的工人们也相继放下手中的工作,加入了示威的斗争的行列,顿时,示威游行的工人队伍由2万人急剧增到了6万人。他们围攻电车公司,捣毁电车50多辆,并前往围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警报拉响后,国民党北平当局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势浩大的罢工示威斗争吓得惊慌失措。国民党立刻下令全城临时戒严,并出动了大批军警,手执武器,将围攻国民党北平党部的8000多名工人统统包围,鸣枪威吓,迫使工人们立即撤退。然而,示威的工人们已经出离愤怒,越战越勇,他们不顾军警们的武力危胁,仍然走进大街小巷游行示威,散发传单,高呼口号。武力威胁无效后,为了迅速控制局面,反动当局就在光天化日之下,逮捕示威工人达2000多人。

此外,国民党当局推行“高压”政策,用武力强行封闭了人力车夫工会、工程队工会和沟工队工会。

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统治下,车潮斗争最终失败了。被扣的800多名人力车工人也被他们逐出了北平。

北平人力车夫捣毁电车事件爆发后,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很大同情,同时又对电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心情不仅存在于普通民众的心中,而且存在于政府处置的文件中。人力车与电车在争执与交锋中,可谓是两败俱伤。人力车夫在砸毁电车风潮中丢失了人力车,其生活更加惨苦。而电车被砸之后,也是遍体鳞伤。北平电车公司和电车工人同样处于困境之中。旧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与新式交通工具电车之间的矛盾成为民国时期北平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要矛盾,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矛盾很难得以彻底解决。

0 阅读:1

云飞四海

简介:写好的文章,推荐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