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大干一场,反被大干一场

旧说历史 2024-12-19 11:19:33

齐国,因齐桓公声望大增。但在齐桓公上位前,齐国同样声名大噪,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人品低劣,和妹妹私通,事情败露后,竟把妹夫给杀了!

这样的君主,注定是昙花一现。齐襄公很快就被堂弟杀死,齐国的接力棒因此落到了齐桓公手中。

年轻气盛,年少轻狂,年少无知。年轻的齐桓公同样如此,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证明自己,隔壁的鲁国自然就成了齐桓公的磨刀石。齐、鲁这对老邻居,虽然彼此相邻,但实力上却存在着巨大差距。齐桓公丝毫不把鲁国放在眼中,他以为鲁国是个软柿子,可以任人拿捏。事实却是,齐桓公本想大干一场鲁国,结果呢,反被鲁国大干一场。01齐桓公夺走齐国的宝座后,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齐桓公用计逼着鲁国把管仲拱手相让。不过啊,齐桓公这时候对管仲似乎并不怎么信任。毕竟管仲当年差点一箭将齐桓公射死,所以呢,齐桓公没有通知任何大臣,直接召集了各路人马,浩浩汤汤的就准备去大干一场。管仲得知后,心中非常焦急,二话不说追上齐桓公,对齐桓公说:“大王啊,你现在不能去干鲁国,否则,必败无疑。”

齐桓公看到管仲就烦,要不是看在鲍叔牙的份上,他压根就不愿意费功夫把管仲弄到齐国。现在齐国和鲁国差距悬殊,管仲却在这时候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齐桓公被管仲泼了一头冷水,自然也没什么好脾气,当即嘲讽管仲:“齐国打鲁国,你倒是第一个说齐国会败的人。”这里就能看出,管仲在加入齐国初期,齐桓公压根就不在乎他。但是管仲这人,很忠心,无论是对鲁国还是对齐国,只要选择了阵营,他就愿意用自己最大努力为国效力。面对齐桓公的嘲讽,管仲并没因此灰心,反而认真对齐桓公分析局势,心平气和的说:“大王啊,齐国国内动荡了这么多年,齐国的情况,大王心中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齐国内部人心不齐,兵力也没有经过休养生息,虽然鲁国和我们齐国确实存在差距,但现在的齐国,却是最虚弱的时候,以弱对强,怎么可能取胜呢?更何况是对外用兵,这样只会让原本虚弱的兵力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打败鲁国呢?”

管仲讲的口干舌燥,齐桓公听得心烦气躁,本想直接把管仲赶走,但管仲是鲍叔牙力荐之人,齐桓公也不想因为这件事,把君臣关系弄的太僵,只能采用冷暴力,对管仲的苦心相劝莫不在意。齐桓公就这样气势冲冲的带着大军杀向鲁国,齐桓公无比自信,双方还未交战,他已经认定齐国会取胜。02很快,齐、鲁两军交战。齐桓公杀气腾腾,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打得鲁军节节败退。齐桓公看到鲁国不过如此,对着鲍叔牙说:

“我就说嘛,鲁国根本就没实力,只要我们想干他们,他们只能被干,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你那个好兄弟管仲,还在我耳边一直叨叨,说什么我一定会败在鲁国手下,真是可笑至极!”

鲍叔牙其实在最开始一直把管仲的话放在心上,他也不希望齐国在最虚弱的时候去和鲁国打仗。因为他对管仲非常了解,管仲若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肯定不会做出这种言论。

可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被打脸的似乎并不是齐桓公,而是管仲。鲍叔牙因此也对管仲的话产生质疑,轻笑道:“也许是他这次判断失误吧!不过啊,管仲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大王想要成就霸业,必定少不了他。”

年轻的齐桓公又听到鲍叔牙替管仲说好话,不屑一顾道:“嘁!我倒是觉得,他连你十分之一都不如,你实在是太过自谦!”

齐桓公和鲍叔牙在战场上力压鲁国,将鲁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且战且退,最终退到了长勺这个地方,双方在此地僵持了下来。

其实,齐桓公如果能够速战速决,按理说,应该是会取胜。首先,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土地肥沃,地理位置绝佳,经济实力把老邻居齐国远远甩在身后;其次,两个国家虽然是邻居,但文化上大不相同,齐国因为经济发达,在姜太公时期就推行了“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而鲁国则一直沿用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

这样就导致,在经过漫长发展后,两个国家的实力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齐国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而鲁国则是一个二等国家。

只要硬打,只要能够速战速决,鲁国绝无翻身可能。可惜啊,在这个关键时期,鲁国出现了一个名叫曹刿的人,凭借一己之力,挫败齐桓公。03曹刿这个人也非常神奇,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在长勺之战前,历史从未对他有过详细记载,在长勺之战过后,他就直接人间蒸发,再也没有任何动静。曹刿在听闻齐国进攻鲁国的消息后,他作为鲁国人,自然而然站了出来。

曹刿认为,打仗必须靠士气,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只要能够消磨齐国的士气,齐国再怎么厉害,也会渐渐乏力,就像是一拳重击在了棉花上,看着威力十足,实际上对棉花造不成半点伤害,只要一直消耗下去,齐国就会失去士气,不战而败。

很快,曹刿当了鲁国的总指挥。齐桓公与鲍叔牙带着大军,双方约定车阵战,在战场上一较高下。结果呢,齐军杀气腾腾,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干一场,但曹刿却怎么都不给齐军机会。到了交战之日,曹刿却一直找理由拖延,始终不和齐军交战。春秋时期打仗,和后面不一样。大家在打仗前都会事先约定好,各自排兵布阵,彼此准备充足后,直接干一场。曹刿避而不战,就导致齐国一次次的准备都付之东流。

齐军第一次气势汹汹的杀到城下,冲着鲁国疯狂谩骂,但曹刿很清楚,只要交手,鲁国没有丝毫取胜的可能。所以呢,不管齐国如何激将,他都不应战。

鲁国不应战,齐国就不能去攻打,就这样,齐国的士气渐渐被消耗殆尽。到了第三次进攻,鲍叔牙恨得直咬牙,带着兵马在前面杀声震天,但后面的士兵们已经认定鲁国不会应战,因此大家全都是做做样子,喊上几声。

曹刿听到齐军的叫喊声已经虚弱到了极致,便知道齐军此时就是最虚弱的时候,而且是最没有防备心的时候。因此,在齐军士气最低落的时候,曹刿突然应战了,带着鲁军突然就与齐军厮杀在了一起。

这一次,叫喊声最大的阵营,反而变成了鲁国。齐军本就被曹刿一再拖延失去了耐心,现在又没有防备心,而且鲁军的叫喊声越来越大。齐军的士气很快就被鲁军压制,就这样,齐、鲁仅此一战,高低立判。齐国大败而归。04齐桓公压根没想到齐国会被鲁国打败,双方的较量既然已经分出胜负,齐桓公只能带着齐军灰头丧气的回到齐国。

回到齐国,齐桓公茶不思饭不想,怎么也想不通,齐国怎么会被鲁国打败。这时候,管仲得知前因后果,便找到齐桓公说:

大王啊,你们在最虚弱的时候被鲁国连番拖延,在丢失士气的情况下,输掉也比较正常。咱们只要休养生息,恢复一段时间,到时候即便鲁国再怎么消耗咱们的士气,他们也会输。算起来,这场仗,大王已经打的很不错了,要不然,他们也不会用这种计策。”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安慰,心中委屈得不得了。当即对管仲虚心认错,说:“都怪我不听从你的建议,如果不是我执意如此,齐国就不会吃败仗。以后我一定乖乖听从你的建议,还请你好好辅佐我。”

齐桓公虽然吃了败仗,却因此拉近了他与管仲二人的关系。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君臣之间,只要能够齐心,还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呢?

正是因为长勺之战的战败,让齐桓公意识到了管仲的厉害,在此之后,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越来越好,只要管仲愿意说,齐桓公就愿意听,这种推心置腹的君臣关系,成功让齐国走上了霸主之路。

0 阅读:7

旧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